足底不露胎,是这对小碗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底足外壁作为纹饰底色的金彩一直延伸并包裹住足底,然后在与底足内壁相遇处停住。小碗足底既不露胎,又非覆烧或支烧,那么,它们在入窑时是如何放置的呢? 经观察发现,底足内壁釉面有一圈细微的、断断续续的掉釉痕迹。笔者据此推断,第一次入窑烧制瓷坯时为仰烧,在碗的足底放置了垫饼,烧成后足底露胎。待完成瓷坯上的主体绘画和金地纹饰后,将金粉敷施于足底,再以一个直径略大于碗底的耐火泥圆柱为载具,支撑住稍微外撇的底足内壁,然后装匣入窑烘烧。出窑后,底足内壁与圆柱上部边缘接触的地方便留下了细微的掉釉痕迹。
圈足内直径为 2.4厘米的碗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双行双圈青花款。款字书写工整见笔力,笔划间架合法,布局疏密有度。每个字高约 4毫米,宽约 3.5毫米,堪称“蝇头小楷”。一些较长的横划,不似常见的雍正款楷书写法,而是带有明显的“康熙御制”双方框款之刊书宋体的特征,唯其笔势流畅自如,并无康熙款的刻板。款字用较细的笔书写,因笔胎小,蓄涵青料有限,故青花色不很浓重,但笔划依然清晰。青花稍浓处,釉面略有凹陷。
综上所述,这对粉彩小碗的主体绘画和辅助纹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康熙五彩作品的技法特征。康熙末期在五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粉彩,其绘画、装饰技法仍带有明显的五彩特征;而人们熟知的、带典型风格的雍正粉彩,亦非一夜之间形成,其初始阶段必然受到康熙末期绘瓷技法的诸多影响。据此可以推断,这对带款识的粉彩九桃小碗系雍正早期的官窑作品。唯其制作难度极大,故存世量稀少,寻常难得一见。
古人曾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灸销”的诗句,形容那些制作精美的薄胎瓷器,表达人们的宝爱珍惜之情。轻轻地把两只小碗放回锦盒中的软囊,不禁使人生出许多感慨。和海外为数众多的中国古代优秀艺术品一样,雍正官窑粉彩九桃小碗这样精美绝伦的皇家瓷器,从中国皇帝的深宫禁苑到西洋寻常百姓家中,其流传过程必有一段或简单或曲折的故事,既引人遐思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