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引擎:“白茶航母”发力远行——正安茶产业跨越发展之路观察(五)
发布时间 2012-12-03 浏览 50435 次
,这家公司计划“吃掉”5万亩的茶叶加工量,利用通过德国有机论证的“通行证”,将正安茶叶带向全国,带出国门,从而产生“国际影响”。

  随着市场化的影响力加深,开明开放的正安人以广迎天下客的胸怀,加速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过程。一个个外来投资企业在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带来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一方面把正安形象推向山外的世界,另一方面逼视本土茶叶加工厂迎头赶上。一时间,改造旧车间,上新生产线,本土的企业不甘示弱,加大投资“鸟枪换炮”,在竞争中大放光彩。

  几年前,记者在正安采访时,见到只有十来家作坊式的加工厂,外来的企业少得可怜;这次下正安采访,让记者没有想到,短短两三年时间,在白茶之乡正安的山水间,九道水的桴焉茶业公司、安场的黔蕊茶业公司、谢坝的黔珍有机茶业公司、瑞溪的乐茗香生态有机茶业公司……一个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加工厂,掩映于绿浪荡漾的茶区,像撒落在大山折皱里的珍珠,熠熠生动。

  一个叫李远刚的普通农民,是正安县成千上万茶农中当上茶老板的代表。2007年初,他和许多农民一样,在政府的发动下种茶。那一年,他把自家的土地加上租来的土地种植茶苗316亩,到2010年基地茶青收入近10万元,2011年收入30余万元。

  含羞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迎着县委县政府一轮又一轮强劲的发展东风,不甘心只卖茶青原料的李远刚,建了一座微型茶叶加工厂,去年他的长泰茶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眼下,李远刚通过贷款和合资,动工新修了一座标准化的较大型茶叶加工厂。“形势逼人,如不抓住机会,就永远跟不上趟啊!”李远刚感慨中更多的是自豪和信心。

  据正安县绿产办的同志介绍,通过向外大力招商引资,对内挖掘潜力,激活民间资本,全县先后引进和成立浙江天赐、金林茶业、吐香茶业、凤龙茶业、瑞缘茶业等以茶叶生产加工为主,连接基地和农户的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通过企业连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带动吸收成千上万的农民加入订单生产行列。

  伴随茶叶产业化的成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群英荟萃的正安茶产业景象万千。如今,全县从事茶产业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中介机构等团体80余个,从事茶园种植农户4.5万户,吸纳劳动力约20万人。遍及县城凤仪大街小巷的茶楼、茶叶销售店,成为引领正安人新生活的时尚。

  几年来,“正安白茶”公共品牌引领下的龙头企业,市场观念大大增强,他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参与国际国内茶事活动36次,开展正安白茶产品推介会17场次。现有的38家企业中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6家获有机认证,11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42家注册商标品牌。“吐香牌吐香翠芽”“朝阳翠芽”“桴焉生态翠芽”“天池玉叶”等32个品牌获全国及国际金奖。

  后方牵引基地,前方面对市场,这些龙头企业,在县委、县政府土地、政策、资金、服务等全方位的大力扶持下成长壮大,引领着“正安白茶”这艘“航空母舰”扩基地,精加工,搞认证,建网络,走市场,创品牌,发力奔跑,破浪远行。

  短评

  在农业产业化的整个链条中,龙头企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后方要连接基地,前方要面对市场,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带动起来,龙头企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往往,龙头企业带动力的大小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产业的推进速度甚至成败。

  正安县从茶产业发展一开始,千呼万唤龙头企业,为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特别在资金、土地等政策扶持上下真功夫,以茶叶的优势吸引外来企业落户正安,并加速本地企业的换代升级。因为他们深知: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扶持农民。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