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题材多为描写圣经内容,这在订烧瓷中是常见的,大部分题材来自《新约》,主要绘在茶具上而不见于餐具。使用基督受难的瓷器进食,肯定被视为不敬。这些产品大都运往基督教国家,应用于宗教场合,只是装饰,一般不做实用。
希腊、罗马神话题材源远流长。主要绘制女神、仙女。所绘半裸体之美女,略带色情味道,但作为社交礼品,在欧洲颇受欢迎。
所谓洛可可风格即是曾由洛可可号运来的中国外销瓷,而其内容多是与表达爱欲有关的绘画题材,在订烧瓷中非常流行。如新婚夫妇的纪念品、婚礼寓言、誓言等等。也有直接绘制的裸露的村女或塑烧的裸体贵妇,装饰性超过了实用性。
中西瓷艺的交流与互动
欧洲到18世纪早期才能生产真正的瓷器。因此,17世纪以前中国瓷器大量输入欧洲。但从17世纪下半叶起,因明朝抵抗清人入关,中国瓷器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输出欧洲的中国瓷器稀少,刺激了欧人对代替器的需求。这时欧洲一些地方生产仿制的中国瓷叫费恩斯瓷。它是一种薄胎的陶器,敷以锡白釉和蓝彩,绘画中国纹样,但并非瓷器。1708年任职于德累斯顿奥古都斯大帝皇廷的约翰弗列特利殊波格终于发现了瓷器的“秘密”。他利用当地含有高岭土成分的瓷土,在迈斯森瓷器作坊烧造出真正的瓷器。为了与中国外销瓷竞争,采用了贺努特设计的“中国风格”的纹样,后来也画带有欧洲风格的港口与市场纹样,人们开始把目光由中国瓷器转向德国瓷器上来。而中国在自己生产的外销瓷中,也仿制德国的迈斯森瓷器,一到欧洲就被视为“真品”,受到市场的欢迎。
清 彩瓷仿欧瓷欧式脸谱罐
清 荷兰填彩中国瓷杯
17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烧瓷器的主要客户是公司职员、商人及贵族所需的纹章盾徽的套装盘碟。这类瓷器需求量日益增大。许多原先地位低而没有特定纹章的富贵人家,开始创造自己的纹章盾徽。最初景德镇只制作青花纹章瓷器,到18世纪上半叶,珐琅彩章开始出现,这种风尚迅速在欧洲传播,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期。大英博物馆藏有许多苏格兰、丹麦、瑞典、俄罗斯、普鲁士、荷兰、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地区皇室、个人的徽章瓷器。单在英国市场上所见的徽章纹即有4000多种。
出于对花纹的特殊要求,18世纪到19世纪晚期,欧洲还从景德镇进口许多素烧瓷器,然后在荷兰、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或欧洲其他地方填彩绘画。至今研究中国外销瓷的专家还可明确指出这类填彩瓷为何国何人所绘制。如大英博物馆藏的德国填彩的中国瓷杯及托盘,他们指明是景德镇素瓷,在德国由波希米亚的瓷器画工普瑞斯勒填彩完成的。有一组10件的英国填彩中国茶具,则注明是伦敦地坎序镇詹姆斯吉尔工作室的杰佛利欧尼尔描绘完成的。国外对外销瓷研究水平由此可见一斑了。
并非结语
欧洲及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外销瓷极重视,研究成果卓著,人才辈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曾先后在香港、新加坡、东京、大阪、广岛、松山、北九洲、雅加达、台北举办过中国古代贸易瓷展览。中国内地因缺少明清外销瓷标本,涉足研究者较少。但外销瓷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同时又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中西贸易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因此,对中国外销瓷的研究,应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课题,希望我们能尽早改变这种“文归海外,物在他邦”的局面,使明清外销瓷的收藏与研究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