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集团一直被视为信阳茶产业的标杆。这家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的茶叶企业,也是信阳茶业业界的常青树。进入21世纪,五云集团与弘昌集团联姻,由后者控股。强大的资本支撑,让五云在近年来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游刃有余。
2011年1月16日上午,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与弘昌集团(五云茶叶集团)签约,向该集团提供总金额30亿元的战略性信贷,推动“信阳红”品牌开发、茶业产业园区建设、茶旅游等全面发展。这也是“信阳红”推出以来得到的最大单笔融资。
弘昌集团董事长陈世强说,五云茶叶集团将借此机会,以茶为媒,对茶产业链的上下游实现全面开发、整合,推动农产品向工业品的转化,实现产品深加工,并积极推进茶文化旅游业、茶衍生品产业、生态农业、茶物流业等产业升级。
陈世强预测,未来几年,建行的30亿元融资将撬动信阳茶产业实现200亿元产值。
偏居信阳东南部的商城县,坐拥信阳市的最高峰——金刚台。气候、地理等因素让这里所产茶叶的品质,比肩信阳传统的茶产区。
多年来,商城县已有多家中小型茶叶企业在信阳乃至河南市场与其他企业厮杀,但是,相对于第一梯队的“巨无霸”们,商城茶叶企业仍有些力不从心。
河南茗阳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由河南省茗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控股。从商城发迹的茗阳团队,在信阳房地产和旅游行业取得不俗成绩,它携雄厚的资本进入茶产业,让人颇感意外。
资本主动向茶产业“投怀送抱”,无法体现信阳茶产业强烈的扩张和产业升级欲望。茶叶企业主动出击寻找投资,则是更多中小企业的出路。
中小茶叶企业最为集中的信阳市浉河港镇,“找钱”对越来越多的茶农来说,甚至成为比卖茶更为迫切的事情。
相对于大型企业,议价能力较弱的茶农已经形成共识:成立组织,打造品牌,才能提升产品的价值。2011年成立的何景明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世阳认为,没有钱,就没法做品牌,产品的价值无法真正体现。
已经拥有自己品牌的何世阳,希望并不满足于以合作社的形态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竞争。“希望能够有更大的企业来投资,毕竟,没有大本钱做不了大事情。”何世阳说。
资本助推合作社华丽转身为企业,在浉河港已不乏先例。曾作为“信阳红”研发基地的浉河港两潭茶叶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获得“中国茶业十大专业合作社”的荣誉,合作社模式已趋成熟。以合作社为依托的两潭公司在引入资本后,成长迅速,其品牌已跻身河南省十大茶叶品牌行列。
两潭公司营销总经理余长明告诉记者,茶产业脱胎于农业,在短时间内成长为现代工业,资本的介入是必然趋势。
作为河南省茶产业10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六大工程、五大体系”建设,政府将向茶产业投入扶持资金98.6亿元,其中:2011-2015年投资50.35亿元,2016-2020年投资48.25亿元。平均每年接近10亿元的投入,撬动的将是一项产值达百亿、受益人群超百万的产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