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万张范曾假作流入市面 赝品如何混入拍卖会
发布时间 2012-12-10 浏览 53080 次
竟在假画下面注上了经画家本人鉴定为真迹的说明。而为了避免纠纷,有的拍卖公司也会“仁慈”地帮买到赝品的藏家,共同玩一出“击鼓传花”的游戏。那就是将赝品继续上拍,等待下一位倒霉者。而如此乱象,在拍卖业成熟规范的西方国家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艺术品作伪、知假拍假在西方国家都是要判重刑的。前几年有个著名的拍卖公司因为恶意售假,总经理被判了十几年,这在全世界都很轰动。而在中国,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非常严重,就是可以随便举牌,举完又不付款,这在国外也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吕立新说,在欧盟一些国家,法律对在拍卖会上的买家也作了严格规定:如果买家竞拍成功后拒绝付款,将被判处2.25万欧元罚款和6个月监禁。造假手段花样翻新采访中,记者对这支庞大的艺术品造假队伍很是好奇,究竟是什么人在从事这项获利丰厚坑人骗人而无甚风险的工作呢?吕立新表示,他无法确定,“应该什么人都有吧,有些机构也在作假,在临摹古画,有些就是从事美术创作的专业人士。有些拍卖公司甚至自己定制仿品上拍。”而艺术品造假早已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链了。“如果在别的行业骗人10万、100万,早就该判重刑了,而在艺术品领域,作伪骗了1000万,别人还觉得你有能耐呢。”至于作假手段,吕立新说,有些是臆造,有些是将艺术家的作品东拼西凑做出来的,还有是在著录上做文章,甚至请不良专家共同作假。总之是挖空心思,花样翻新。吕立新讲了很多年前的一件往事。一天早上,有位客人拿着一幅画到了吕立新的办公室,希望帮着鉴定一下。吕立新一看便知这是一幅仿黄永玉的伪作。但客人接着又从包里掏出了一本杂志,说这幅画在这本刊物刊登过,应该是真迹。这是一本1978年出版的《美术》月刊,吕立新翻开,果然有这幅作品。客人走后,吕立新犯起了嘀咕:那分明是张假画,怎么会刊登在权威刊物上呢?他便让工作人员费了很多周折去图书馆把那一期《美术》杂志借出来,结果翻遍全刊也没能找到那幅画。他恍然大悟:原来,不仅那幅画是伪作,那本《美术》杂志也是一本伪刊。吕立新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艺术品出版物的作伪。最近几年这种作伪手段已司空见惯,“如果你到各地古玩市场去看高仿书画品,销售者都会主动向你推荐带有出版物的伪作。”而且现在书画方面的作伪出版物五花八门,有的整本是假画,也有的是在真画中掺进几张假画,既有艺术家的专著大画集,也有专业杂志期刊,利用的都是人们对书画著录的信赖和追捧。而专家鉴定出错有两种情况:一是故意的,一是无意的。其中因为受到利益驱使,专家误断,害人不浅,闹得沸沸扬扬的“汉代玉凳”事件就属此类。吕立新表示,现在请专家鉴定有个怪现像:尺度严、把关紧的专家,请他的人少;而给钱就胡乱开证书的专家反而找他的人多。这说明,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假的,找专家的目的也不是为把东西弄明白,而只是想借专家的名头把东西给“忽悠”出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