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骗术集合 火漆、证书、名家诱惑
发布时间 2012-12-10 浏览 50413 次
能看到(这里仅论真品的假包装)。一,假海关火漆。从海外购回的中国文物,经过海关时会被加盖一个火漆——--类似于在橡皮泥上盖个戳,火漆会粘留在器物上。假火漆就是冒充海外回流的精品,甚至有时候会被卖家暗示为当年八国联军抢走的中国文物,在激起爱国情操后轻松掏光你的口袋。二,假鉴定证书。花个三五百元,就能在市场上轻松买到一张某些无良鉴定师亲笔签名的鉴定证书,这已是古玩界公开的秘密。有了“权威”的假证书,卖家就能把普品“鉴定”成“精品”,捞取几何倍数的利润。前些年,国内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假金缕玉衣”事件,就是这股歪风的最典型案例。三,假图录。不良卖家把自己的卖品图片和其他网上搜来的精品照片(其中不乏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汇聚“编辑”后,请小作坊排版并印刷成册,冒充某某大出版社的正式出版物,自导自演,山寨鸡被包装成了金凤凰。四,假名家。有的卖家不仅包装卖品,还格外注重包装自己,以自抬身价,谋取厚利。他们往往借着参加收藏讲座或各式鉴定会等机会,拉拉扯扯争着和业内著名专家合影留念,然后四下拿着照片显摆讲“故事”,给道行浅的买卖家制造定位错觉。这一招也往往很有迷惑性,明明不值钱的玩意,经这么一倒腾,就可以卖出一个高价了——--名家圈子里流出来的东西,当然应该有一个名家的价了。如何防范 这些骗术?买家朋友除在收藏中尽量“多看少动”外,不妨多利用外出的机会,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多转转,集中了各地解各地最具地方特色的藏品,以开阔眼界,明辩藏品来源地及品级。至于假火漆、假证书、假图录等“明骗”行径,实战中买家朋友要格外小心,一定要把持住“就器论器”的鉴别原则,千万不要受器物之外附加信息的过多干扰。要知道,别说其间的各种证明材料难辨路数,就是公开的电视鉴宝节目上,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也是明显另有动机的。打铁还得自身硬,不断储备知识,持续锻炼眼力,方为藏家正道。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