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望天村被授予省级“茶叶种植重点专业村”称号。
想打太湖茶叶品牌
下午6点多,我们来到了位于望天村的望天惠民茶厂,约400平方米的厂房里,摆着近10台茶叶粗加工设备,这是当地最大的一家茶叶粗加工工厂,一年能加工毛茶360吨,当地像这样的粗加工茶厂已有12家,但仍不够满足市场所需。
茶厂的负责人吴承远是当地的茶农,今年初和另外两名茶农合伙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这家茶叶粗加工企业,买设备花了7万多元,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为他们节省了约1万元,吴承远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尽快建成一座精制茶叶加工厂,打太湖自己的茶叶品牌,“现在还只能出售半成品和原材料,利润的六七成拱手送给了别人。 ”
品牌也是生产力。走精加工道路,树立标准意识,打造品牌农业,望天正从茶叶产量第一村,向茶叶强村探索迈进。
翻土、采茶都用上了机械
上午9点,35岁的北中村民吴敏,开着崭新的卡迪拉克带着我们参观他的茶园。
这个戴着眼镜的大专生,学的是会计专业,多年前从北中镇供销社下岗后,他没有像其他的村民一样走出深山闯荡,而是把根扎在了大山里。他看到了大山蕴藏的巨大潜力。 2007年,他开始在大山里养有机猪,由于猪粪污染严重,又找不到处理的好办法,于是在2009年底,他呼应镇里发展茶叶致富的号召,租了600亩田地种植茶树,3年来总投资约300万。
吴敏的一处茶园坐落在北中镇国家级茶叶新品种示范基地,这是山区少见的一块四面环山的平地,有300亩,一条两米宽的田埂将茶园一分为二。
吴敏的茶园有些与众不同,茶树种得稀疏,像是种树,每隔一二十公分种一株,园的四周还种了一圈广玉兰,西边还有一片李子园。茶园分成数块,都立了水泥牌,正面写着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背面注明示范品种:皖茶91、石佛翠、舒茶草等等。
谈起茶经,这个种植茶叶不到3年时间的年轻人滔滔不绝,“我搞的是高端精品茶,都是农业部门研究出的新品种,传统的茶树5株能采一斤茶,新品种茶三四株就能采一斤茶。像石佛茶、龙井长叶,在国内所有的茶叶当中氨基酸、茶色素含量最高,上市后的价格能达到七八百元一斤”。
利用科技,茶叶的价格上去了,同时成本也降了下来。与当地传统的茶叶种植方法不同,吴敏的茶园里翻土,施肥,采摘等等,全部用机械,每亩成本1500元,较传统的种植方法降低了500元。
“另外,我的茶叶用的都是有机肥。我养了70头母猪,一年产猪粪1.2吨,加上生下的猪仔产的猪粪,足够供应整个茶园所需”,吴敏介绍说:种植的广玉兰、李子树开花的时间正好和春茶上市的时间吻合,抽出的嫩芽能吸附广玉兰、李子的香气。
山里相比城里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而科技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吴敏看准了这条绿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他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科技示范效应,带领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思考感想】科技引领致富路
北中镇因解放初期北桐区苏维埃政府中心县委而得名。
近年来,在党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山区的交通、通信日益进步、发达,大山的阻隔正在慢慢消退,正逐步展现出它巨大的后发潜力。
种茶大户吴敏的实践说明,山区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了国家的政策大力支持,当地干部的积极引导,大户的示范作用,以及广大群众的艰苦奋斗,我们相信北中的“茶经”一定会越唱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