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里我有如是想:傅抱石先生1952年创作香山九老图,在对人物形象刻画上一定是有当时的创作意念和构思,至少他应该明白这是在再现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了创作,他也一定是要解读九老的诗作和白居易的《香山九老会诗序》,以期感受那当时的气氛和领会那九老的情怀。怎么可能将九老中的三老的形象刻画去搬用“自己”八年前创作的《三老论古图》而且一成不变?这对创作欲望极强的傅抱石先生来说,有这个可能吗?我们再来看看傅抱石先生创作于同一年的《九老图》,图中那三位老者的造型就有着很大的变化,这再一次证明傅抱石先生在创作同一个题材作品时都是“动了几下手的”。同一年的创作尚且如此,又如何出现与“八年前”的创作一模一样的造型特征呢?如果《三老论古图》是傅抱石先生表现的另一个“历史典故”,那么从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上来衡量傅抱石先生的《九老图》,我们便可这样去评价傅抱石:浪得其名!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傅抱石先生创作于1945年的人物画和1950年后创作的人物画,在人物形象刻画和线质的表现上都有所不同,后者日趋成熟并且更加凝练精到了。我们认为鉴定专家在图1的装裱绫边上题跋:“傅抱石先生三老论古图真迹。”显然是想当然的不负责任的鉴定。更加让人不理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件低劣的赝品,该专家不但亲笔鉴定为真迹,而且还被别人给他在该图上题跋时的姿态拍了照,临了还牵举该图与该图合影。我不明白的是,拍摄这两张照片究竟要向世人说明什么?如果该图的确是傅抱石先生的真迹,世人不是瞎子,不会没有人不识货,是用不着又是题跋又是合影的这般忙乎;如果该图的的确确是一件糟糕的赝品,任何题跋、任何合影也是无济于事的。要知道,任何一件赝品不可能因与某个有“身份”人的合影而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书画鉴定,是以书画本身的风神、笔墨、习性等因素来决定的,任何鉴定家的身份对最终的真伪鉴定不起丝毫决定性作用。因为任何级别的身份,只对拥有这个身份的人的“身价”起某种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书画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有相当数量高级别身份的鉴定家的鉴定结论不断遭质疑,以及投资者盲目崇拜有身份的鉴定家,迷信有身份无学识或有学识无品德的鉴定家的鉴定题跋从而导致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真金白银打水漂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最近我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上看到一篇呼吁净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文章,该文称:
“在天天3.15打假的声浪中,在各个领域深入打击制假、贩假的今天,我们却疏忽了一个公然制假、贩假的现象,那就是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这个市场,一张赝品在拍卖公司动辄拍出数十万元、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这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也是极其可怕的。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虚假的繁荣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不闻不问’,正是‘激励’制假贩假日益猖獗、肆无忌惮的问题所在。当然,导致制假贩假明目张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所谓鉴定家的公然‘加盟’。是鉴定家的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才纵容制假贩假的行径已经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且大有势不可挡之势。
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集团性制假、贩假的现象应该得到强有力地打击!而且刻不容缓!”
我们从以上的呼吁中应该不难感觉到依法治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脚步声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