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发布时间 2012-12-31 浏览 50975 次
、碗给人发浑圆之感。香炉多见筒形炉和鼓形三乳足炉,底边支撑三小乳足,亦见兽足香炉。碗的底足“挖足过肩”。器物底足整齐,碗的足根细圆,足径变小,足根有一圈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罐等琢器,讲究合适胎,接口不明显,皆砂底,少釉底。

(6)款识。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常见“大明成化年造”六字二行款、“大明年造”四字二行款、“甲辰年造”款,方胜、银锭一类图记款。

2弘治(1488—1505年)

(1)典型器。过去将弘治瓷中好的归入成化,差的放到正德,随着纪年器物的不继发现,此朝器物逐渐被认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弘治九年铭青花缠枝莲纹象耳瓶,高61.1厘米,外口沿铭文:“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叁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通。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此瓶仿元至正十一年象耻瓶,属弘治民窑中粗犷类型典型器。南京博物院化松鹤纹碗,底有“壬子年制”款,无锡弘治九年墓出土,碗高7,口公式15.2厘米,弘治壬子罗得弘治五年(1439年)。景德镇落马桥、陈家街窑址,为此期青花瓷窑址。

(2)青料、纹饰。多用平等青,发色青淡,但无成化那种典雅感,有晕散现象。纹饰绘画以勾勒渲染为多。成化瓷画单调浑,弘治纤细,但也有粗犷风格一类的,如典型器中的象耳瓶。纹饰特点是缠枝花叶密而小,人物潇洒,龙纤柔和,梵文图案增多。缠枝花卉托八吉祥纹、包袱锦、树石栏杆、松鹿纹(松针针叶由空白期的圆形变为此期的椭圆形)为典型纹饰。

(4)胎釉、造型及工艺。总的风格是胎质厚重,小件也有细巧的。釉有卵白釉与釉色发青两种,肥厚,但不及成化的讲究。造型敦厚,但不及成化的精巧。祭品很多,有香、净水杯、暖碗等,暖碗又称诸葛(孔明)碗,浅盘,三层夹胎,底有一小洞。暖碗于此朝最常见。有一部分器物带座。工艺不及成化讲究,瓶、罐、炉多为砂底,盖罐器身较矮,肩由溜肩转为丰肩。

3正德(1506—1521年)

(1)典型器。此期上承明中期,下戾明晚期,为明青花风格由细巧转为粗犷的转化期。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馆花回纹砚,底有“大明正德十年十月方孟置用”款。景德镇湖田、四图里、韦陀桥等窑都有此期民窑青花瓷出土。

(2)青料、纹饰。前期有平等青,后期逐渐出现回青,发色不正常。青花特点发灰,鲜艳的不多,有晕散现象,品种有青花加雕地黄地青花(正德开始黄釉成蕉黄,俗称虎皮黄,色较深,黄地青花的地色亦如此)、青花红绿彩、青花斗彩等,有及成化的秀气。纹饰风格繁密,花叶细琐,不豪放。题材常见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院婴戏、树石栏杆、莲花托八吉祥纹、回纹,后三者最常见。纹饰弘治细,正德粗。

(3)胎釉、造型、工艺及款识。胎质厚薄不匀,较粗。清亮釉为多。稀薄,透明度强,底釉亦薄。碗造型有墩式碗、宫碗、高足碗。香炉形式多样,有四方、象耳、龠口三足式。大件器增多,有葫芦瓶、出戟贯耳瓶、军持瓶、花插、奁盒等。工艺上不讲究做工,碗底心往往下塌,又出现鸡心底、跳刀痕、粘沙、窑红等现象,瓶、罐接痕十分明显。在碗上,偶见底心书楷款“正德年造”。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