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钧与后世仿品辨伪
发布时间 2013-01-08 浏览 51606 次
般的美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奁,花盆等。器物外形优美流畅,极富韵味,胎质坚实细腻,叩之,其声圆润悦耳,胎有深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色多见。器物外底部常涂以芝麻酱色釉,并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宋钧窑釉汁凝厚施釉均净,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

釉表面是否有棕眼和蚯蚓走泥纹是鉴定真假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在棕眼的现象。钧窑器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袭,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很小的碗,碟类器物上少风这一现象。

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是宋钧瓷的又一明显特征。这种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蟹甲壳"色青釉,或称"龟裙"色,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厚块层。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代钧窑瓷器带铭文的很少,仅见"奉华"及"省府"两种。另外刻一到十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一是最低口径最小的。金代制作的钧窑瓷一般器皿内里施满釉,器外常施半截釉,器底心施满釉,胎质细灰紧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有晕斑或带小墨点,制作不甚规整。胎釉结合不紧密,经常有脱釉现象。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少数出现紫红斑窑变。造型较宋代简单,有碗,盘,罐,瓶,香炉等。釉色较单调,与宋钧艳丽多彩的丰富窑变相比,略逊一筹。

元代仿钧瓷器以碗,盘,炉为主,不见盆,奁,洗,尊等陈设物件,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胎体修胎较粗糙,不规整,工艺不精细,胎质粗松,瓷土杂质多,淘洗不纯净,瓷胎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其声沙哑,个别的因为叠烧,碗内心亦露胎成素烧圈。底心多露胎且有明显凸起的鸡心点。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单一,仅见天青,天蓝两种,施釉不到底。

明代景德镇窖窑仿钧瓷从宣德开始。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但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窖窑瓷器典型样式。

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窖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红釉色较谈而釉色较薄,有的器物有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晚清民国直到现代,仿造宋代钧瓷之风甚盛。现代仿品胎细白,火候较高,叩之声脆。器物形态一种是比例失真,如瓶类,不是东歪,就是西斜,或是器腹过大,二是造型线条生硬拘谨,失却宋钧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的韵味。仿品总体施釉薄且大多薄厚不匀。仿品火气较重,釉色大部分泛亮光,玻璃感强烈。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