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结合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福建省质监局根据茶叶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制定了一批茶叶产品的省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该省已经制定了13个茶叶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46个地方标准,其中《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该类标准的空白,《生态茶园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也已进入了报审阶段。这些标准涉及到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业标准体系,既为企业按标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也为后续监管、打击产业产品的假冒伪劣行为提供了依据。
有了政策上的扶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福建省质监局积极规划、建设了一批高质量、辐射广的茶叶示范区。据了解,福建省目前已建、在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个、省级示范区14个。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福建茶叶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该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平和白芽奇兰茶生产标准示范区实施标准化茶园管理后,积极推广采用高效低毒、残留量少的农药,摸索出一套用荧光灯诱杀害虫方法、并施用豆饼等有机肥、生物菌肥,在茶园套种经济绿肥和梯壁种植护壁作物,改善和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在茶园周围建立了生态林,将示范区建设与生态旅游观光旅游结合在一起。项目建设期间带动了平和县3000多公顷无公害茶园的建设,带动该县7000公顷茶园进入良性发展。该项目被国家标准委授予“全国优秀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与平和白芽奇兰茶类似,华安的铁观音也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华安县质监局悉心筛选出铁观音茶叶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积极组织专家,深入华安县乌龙茶标准化示范区指导标准化工作开展,示范区通过验收后,已累计完成培训农户800多人,实现新增产值1.1亿元,年增长21.5%,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有效促进了华安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塑造福建茶叶的品牌形象,提升其国际产品地位,福建省质监局将其服务监管功能进一步深化,着力于推动该省茶叶的国际标准化工作。4年多前,福建省质监局专门拨款百余万元,分别组建了乌龙茶、白茶国际标准提案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研究建立了茶类鉴别的数学模型,突破了茶叶只能靠感官审评的瓶颈,并于2012年承担了《乌龙茶》、《茶叶化学成分分类方法》和《白茶》3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有专家表示,这是我国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一次重大转折,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在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充分肯定了福建省近年来在推动茶叶国际化战略方面的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