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旅游打造旅游名县品牌
雷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世界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郎德上寨、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300个多元化苗族文化村寨。雷山还拥有苗族芦笙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藏节等1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该县紧紧抓住黔东南州打造“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圈”和加快建设“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区”的机遇,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尤其是通过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贵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海世博会西江公众论坛”等重大活动平台,使雷山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该县先后荣获“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苗族银饰之乡”、“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贵州省十大最具影响力风景名胜区”等称号,民族文化旅游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
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说:“我们坚持开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围绕打造‘全国旅游名县’的目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方位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正努力把雷山建设成为苗族文化生态公园县和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站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该县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提升西江景区、打造雷公山景区、开发郎德景区,并将之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古苗疆走廊”和“苗乡十景”项目建设,坚持举办苗年文化周等民俗节日,全力打造大型苗族史诗性歌舞实景演出,积极开展全球“苗族文化·雷山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雷山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旅游业“六要素”全面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争取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达700万人次,力争达到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以上。
开发荒山资源走向贵州茶叶大县
雷山种茶历史悠久,雷公山银球茶曾在首都北京香飘一时,但终因规模小、品质不稳定而逐步走向低谷。进入新世纪,雷山领导决策层审时度势,把茶叶的发展作为实现县域经济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举力打造“贵州茶叶大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等激励政策和措施,设立了300万元的茶叶发展基金,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加快茶叶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共争取国家茶叶专项资金3050万元,整合资金5353万元,通过加大对茶园基地建设的投入,使茶园面积迅速扩张。
目前该县已建有茶园10万亩,去年实现茶叶产值达4.2亿元,种植茶叶农户达1.05万户4.7万人。雷公山“银球茶”先后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鹤杯奖”、“轻工部优质产品奖”、“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贵州省名优茶”、“贵州省名牌茶产品”、“贵州省茶叶行业著名品牌”、“贵州省著名商标”、“贵州省十大名茶”等称号。该县还围绕茶产业发展加强配套服务工作,修建茶叶公路151公里,建沼气池2240口和集雨小水窖1220口。
今年该县又出台了更多丰厚的奖励措施以加快茶叶产业的发展步伐,规定对在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茶业博览会中获得茶叶品牌金奖的,政府一次性奖励4万元;对各企业、科研机构在茶叶新产品开发获得国家专利的,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引进茶叶加工设备、更新生产工艺且生产的茶产品经专家评定,其质量达到国内国际同类茶产品先进水平的企业和初级加工厂,政府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3万元;对获得“中国十大名茶”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等。他们还加大对用田、土种茶农户的补助力度,除了在整地环节补助外,还在种苗、专用肥方面进行补助,在茶叶收购环节给予奖励,每年整合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用于发展茶产业。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小微型企业发展、妇女创业基金等方面的政策,不断扩大对茶叶产业项目和茶叶企业资金的投入。
“到2020年,实现全县农民人均茶叶2亩以上,茶园基地规模达2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收入6000元以上。”雷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刚对此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