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茶叶种植趋势
发布时间 2013-02-02 浏览 49990 次
轻修剪方式保持树冠旺盛的长势和一定发芽密度,使树冠符合矮、波士顿、宽、密的要求;运用后3种修理工剪方式使不同衰老的茶树及量更新复壮。为了加速高产树冠的形成,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南部茶区,发明了分段定弄修理工剪法,培加年茶树分枝数,压低分枝部位,并使分枝均匀,使幼年茶树投产期限担前1~2年。弯枝养蓬,采用弯、剪结合的方法培养幼龄茶树,则可在移栽后第二年即可投产,并可达至单产1500公斤/公顷。化学修剪技术更有省工、省时和高效的效果。如喷射1000~1500PPM多效唑(MET),分枝数增加26.7~31.6%。采用环割增枝技术,能加快茶树由单轴分枝发展,达到敌信增枝扩蓬的效果。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成果,为建立高产优质茶园种植树密度和排列方式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1961年Laycolk在马拉维、阿萨姆和鳊尼西亚的研究证明,在2500~2000株/公顷范围内茶叶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存在近线性关系;如果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到444444株/公顷,则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为抛物七关系,认为63697株/公顷茶树产量最高,。由于稆产茶国的气候条件和所植树茶树品种不同,适宜茶树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以及13888株/公顷和120厘米*60厘米的篱形种植方式。日本则多采用14800株/公顷,排列方式为150厘米*45厘米或18500株/公顷,180厘米*30厘米。中国则多采用60000株/公顷,150厘米*30厘米的单条篱捉植方式。但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植茶技术研究的不甘落后断深入,茶树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对增产值勤的作用又出现了新的飞跃。在种植密度30~37.5万株/公顷范围,采用宽行3~4条植方式,实现了早投产、早高产、少耕或免耕的目标,经济效益2.3倍。茶园施肥技术的改进是促使本世纪茶叶增产提质增效的又一重大措施。本世纪初,各国茶园用肥的种类主要是饼肥、堆肥和厩肥等有机肥,而且其用量也是根据肥源而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四十年代以后,化肥工业的兴起,茶园施肥技术上了新水平,首先是化学氮肥的应用及其及量的增加,促使茶叶产量的飞跃(图1)。随后,注重氮、磷、钾匠合理配比,既提高茶树对氮的括肥料三要素、微量元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内的叶面喷施剂,起到了用量省、利用率高、增产提质显著等作用,一般增产于它是根据茶树的需肥特性专门研制的配方,增产增值效果极为显著,个别茶园增加产植达10680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是茶园施肥技术上另一项革新,从茶树、土壤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