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2艺术市场六大事件:把脉2013
发布时间 2013-02-26 浏览 50435 次
,中国当代艺术秋拍的拍量、成交率和成交额等三项指标均有所大幅下滑。虽然大多数内地公司及时调整策略,以量取胜的策略转向注重精品和学术方向,但是仍然不足以解释如此大的跌幅。按照市场观察人士的观点,当代艺术被资本抛弃,很可能已经进入冰川期。当代艺术从飞速上行到一朝打回十年前,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归根结底,进入当代艺术的藏家更多抱有赌博心态,更多是起哄架秧子的看客,而非对当代艺术有理解的真正藏家。事实上,当代艺术的大幅缩水让很多业内人士方寸大乱。在一个快速增长、有利可图的市场中,只要利润大于通常的借贷利率,那么利用金融杠杆力量,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入市场中,这也是处在上升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能够井喷似的爆发的原因。但是一旦市场转头下跌,这些金融资本就会如干冰一样倾刻散去。高杠杆带来的并不真实的资本催生了繁荣,也在顷刻之间将这种幻想摧毁。当海潮退去,裸泳的人终于要暴露出水面了。对于仍然处在初始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说,这是一场很好的演练。不做藏家好多年2012年6月中旬,中国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宣布,乌力希克将其藏品中的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以部分收购、部分收藏的形式捐赠给中国香港M+美术馆。这些作品的总价值高达13亿港元。同样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大鳄的尤伦斯夫妇,自2009年以来对所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大规模沽售,如此看来,乌力希克的行为就显得不那么孤立了。这样的变化是微妙的,但影响却是巨大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于无声处听惊雷,作为西方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传奇人物,乌力希克和尤伦斯夫妇的先后退场留下数量相当的当代艺术家彷徨在原地。事实上,他们的离去代表了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判断和能力一去不复返。中国的当代艺术显然不那么成熟的,但是更财大气粗的本土买家,不再是像他们一样的藏家了。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民生银行在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时候,股东层面并不是没有就此产生过争执,民营资本凭什么要接盘在西方价值观主导下发展出来的当代艺术?而这两位中国当代艺术的铁杆藏家退出似乎更加证实了这种判断。谁也说不清楚中国当代艺术是西方价值观在中国的一场阴谋,还是别的什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以后似乎难有公认的真正藏家了。“过云楼”不是过眼云烟北京匡时[微博]拍卖似乎是最有学术思想的拍卖公司。在掌门人董国强[微博]和背后股东刘益谦[微博]的支持下,北京匡时拍卖短短几年间便一跃坐上全国拍卖市场的第三把交椅。回过头来看,北京匡时拍卖今年的“过云楼”藏书营销经典案例,似乎可以找出匡时能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前三的原因。春拍中从藏家手上征集到的“过云楼”藏书,从征集到拍卖过程中,北京匡时对“过云楼”藏书做了“坟场系统”的学术营销策划,从而最大程度地凸显出这一拍品的文化价值,最终拍出2.16亿的高价。首先,匡时对“过云楼”藏书做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并邀请国内古籍方面的专家开研讨会,从学术价值层面对“过云楼”藏书进行研究。接下来,从北京到上海共七个城市的巡回展览将这种学术层面的权威认定,转化成公众认知和影响力,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过云楼”热。“过云楼”藏品拍出2亿高价,刷新古籍拍卖记录固然是入选的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以匡时为代表的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国内拍卖行下一步的重点。在拍卖市场成交额大幅下挫,藏品征集越来越艰难的情况下,对于精品的关注和对于单个拍品的价值挖掘势必成为未来市场策略的重心。而这也影响了未来拍卖行之间竞争的重心。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