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对于春节民俗意义的追寻
发布时间 2013-03-04 浏览 50949 次
那些回答方式如今面临挑战。在这里,像民俗学家们过去常常做的那样追溯古代春节的起源,是无法解决人们"没意思"的困惑的,理由是:春节再古老,也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总不能因为古已有之就应该永远有之吧!"好古之心"并不是人们普遍的心态。那么换一种做法,罗列现在春节的种种习俗,尤其是农村地区热烈、喜庆的过年习俗(贴窗花、踩高跷),或者祭神、祭祖等多少包含迷信色彩的习俗,同样无法解决"没意思"的困惑,;理由是那些都与现代生活距离太远,现代生活根本不缺乏热闹或奇异,甚至是过分的热闹和奇异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失败就在这里,它只提供了热闹和娱乐,却无法提供能够让人心安理得的意义。那么怎么能依靠这些新奇去克服人们心中的"没意思"呢?上述两种做法都与意义无关。因此,必须超越单纯的田野作业和旧有的历史溯源,创造性地发现民俗的意义,创造性地阐释民俗的意义,从而使人们对意义的追求得到满足。民俗学只有在解答了现实社会所提出的问题之后,才可能赢得自己应得的声誉。

  探求民俗事项意义的必要性解决了。那么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探求民俗事项的意义是民俗学应有的职分吗?民俗学是研究本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门人文学科,它既讲究科学态度,同时也应该体现价值判断。这是民俗学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民俗学者作为民族一分子,在发现民俗的意义,阐述民俗的意义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像我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而使双脚离开地面一样,民俗学研究不可能超越或摆脱价值判断。现在是西方势力和西方文化当道的时代,我们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即我们何以是中国人)都面临危机。危机不仅仅是军事上面临威胁、经济上面临剥削;更深层次的危机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被冲垮了,真正的礼崩乐坏!我们的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意义正在丧失,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意思",以至于作为一个讲究礼义廉耻的中国人似乎是一个耻辱。我用"耻辱",丝毫也没有夸张。讲礼节被视为拘谨,守道义被视为死板,居清廉被视为迂腐,知羞耻被视为时髦的反面──过时、落伍,乃至落后。在这样的时刻,自居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作为专门研究民间文化的民俗学家扪心自问,在学术活动中一味标举"绝对客观"的同时是否放弃了自己更加基本的道义责任?我绝对无意于死守传统价值,而是说一个人文学者应该守护自己所坚信的价值,不能以任何借口抛弃这一职守!民俗学家必须追问民俗的价值与意义,这不仅仅是研究所必须,而且是人生所必须!

  日常生活的意义被忽略得太久了,民俗学家自己都忽略了它。这就难怪普通百姓会感到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没意思",同时也就难怪民俗学会遭到人们的歧视。未来民俗学的发展,首先仰赖于彻底摆脱目前这种被动局面。

  本文拟就春节民俗所具有的意义展开探索。

此文章共有2页 1 2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