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节令与传统食俗
发布时间 2013-04-03 浏览 51723 次
树下搭起高棚,祭祀土地神。祭祀完毕,大家共同分享祭神用的酒肉。据说吃了祭神用的酒肉,便能福禄永随了。

冬至过后的105日,是古时的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相传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被焚,晋人哀怜子推,于是寒食一月,不举火为炊,以悼念这位志士。到了汉代,因一些老弱不堪寒食1个月,便改为三日不举火。曹操还曾下过废止寒食的命令,但终不能禁。寒食节的主食为杏仁粥及醴酪。

寒食一过,就是春光明媚的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带上酒具,到江渚池沼间去作曲水流杯之饮,在上流放入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漂至人前,即取而饮之。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尽兴,还含有流杯宴饮可除去不祥之意。同时,还要吃掺和鼠麴草的蜜饼团,据说吃了可以预防春季流行病。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粽子是这一节日的主要食品。传说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日投江,人们用箬叶包上黏米煮成粽子,或以新竹截筒盛米为粽,并以五彩丝系上楝叶,投进江中,用以祭奠屈原。

六月炎夏,兴食汤饼。汤饼指的是热汤面,意在以热攻毒,取其大汗来除散暑气,亦为祛恶之举。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此时秋高气爽,人们争相出外郊游,野炊宴饮。富人宴于台榭,平民则登高饮酒。少不了的食品是饼饵和菊花酒,据说吃了能使人长寿。陶渊明把重阳节看作一年中最快乐的一天,所谓“引吟载酒,须尽一生之兴。”并有诗曰:“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饮酒赏菊,确为人生一大乐趣。

十月一日,要吃黍子羹,北方人则吃麻羹豆饮,为的是“始熟尝新”。尝新即尝鲜,泛指享用应时的农产品。

到了十一月,采摘芜菁、冬葵等杂菜晾干,腌为咸菜酸菜。腌得好的,呈金钗之色,十分好看。南方人还用糯米粉、胡麻汁调入菜中泡制,用石块榨成。这样的咸菜既甜且脆,汁也酸美无比,还被人们用来当作醒酒的良方。

十二月八日,称为腊日,这个节日除了要举行驱鬼的仪式,还要以酒肉祭灶神,送灶王爷上天。祭灶一般由老妇人主持,以瓶作酒杯,用盆盛馔品。又说佛祖释加牟尼是在这一天成佛的,佛教徒此日还要烧“腊八粥”。以后,祭灶活动改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就与腊日不相干了。

《荆楚岁时记》不曾提到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也许这方面的内容已残佚不存,无从查考。中秋节是由先秦拜月活动发展而来的,魏晋时已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可能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风尚。

上述那些古老的节日和饮食,作为民族传统几乎都流传下来,有的还被定为全国性的节日。一些节日饮食虽有变化,但也大同小异,变化不大。节令饮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得到继承、弘扬、光大。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