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渐入兴建大潮,国内画廊业却陷入泥潭之中举步维艰。据国内媒体报道称,2012年国内画廊界盈利率仅为7%,而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就连这可怜的7%也有夸大之嫌,实际情况甚至不足5%。如此惨淡的盈利率必然的结果是大部分画廊亏损经营,加之整个2012年艺术市场在整体气氛下的持续低靡,更给本就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的画廊业雪上加霜。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画廊没有足够的客户资源和背后资金支持,关门也就变成了一个只关乎时间早晚的事情。拒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一年时间,北京798艺术区内就有近20家画廊被迫选择关门。这个数字虽然并未得到任何一家专业机构的确认,但许多国内画廊因各种原因结束经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业内人士除了开始的惋惜之外,并无过多的关注,反倒是本次韩系画廊的退出在国内画廊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者,近年已有数家韩系画廊先后退出中国艺术市场,这对于刚刚起步尚未迈入正轨的国内画廊界而言无疑是不小的冲击。再者,自2008年开始,韩系画廊在国内逐渐呈现出的群体性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另外,从2002年左右开始,韩系画廊对于国内当代艺术家的推广,也使得韩系画廊成为国内外资画廊当中最为特殊的群体。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韩系画廊受本土经济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放缓了在海外市场投资的脚步。2011年,韩国画廊昌阿特退出中国;2011年底,韩国画廊阿特塞帝退出中国。时隔一年之后,阿拉里奥北京空间宣布退出中国。短短两年时间,三家韩国画廊退市,这在某种程度上被看做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第一波运营资本浪潮的仓促结束。伴随海外资本纷纷选择退出中国市场而来的,是关于国内艺术市场尤其是一级市场落点的拷问。试问,在一条看不到方向的路上行走久了,还有几人会依旧存有找到出路的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