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印收藏鉴赏漫谈(二)
发布时间 2013-04-25 浏览 50875 次
地补写上去。我们只要观看一下他补写的米芾《笤溪诗帖》就可见其技艺之超群了。

二、鉴真别伪面面谈

我们鉴定真伪书画靠什么?到现在为止,我们鉴定中国传统的书画印还是凭经验、凭修养、凭目测、凭史料。我戏称为"目测心感法"。就是用眼看,用心来感悟。这还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古老方法。然而"目测心感"时间长了,用心久了,就会积累许多知识。简单地讲一件作品真与假,这不难,难的是讲其真,还要讲出它之所以真;讲其假,要讲出它之所以假。关键在"所以",不然谁都可以轻易地去肯定或否定一件作品,会闹得真伪莫辨、心绪难宁。作为初涉收藏的往往都有过这种心境。

以我个人摸索鉴定字画的不算丰富的实践来说,大致归纳为十个方面:

① 鉴定明清书画印要看笔墨、看刀法。

为什么鉴定明清画不看构图、造型呢?因为真有能力造假画的人,基本上都能解决构图、造型问题,按照原作形态摹仿比较容易,难的是把画家的笔墨内涵表现出来。笔墨的挥运最本质地体现了作家的性格特征和艺术特征。笔墨运动中最具因人而异的差别。尽管这差异是十分微妙的,但却是我们鉴真识伪的关键所在。14年前我到新加坡,那时侯新加坡有不少画廊里都有程十发院长的画。但是,其中只有个别画廊里是真的。字画的造型、形态都容易摹拟,但是,作品里的一根线条就很难摹仿了。因为这根线条是一位艺术家用了10年、20年甚至30年功夫训练的结果。艺术家的追求,艺术家的性格、艺术家的想法都表现在这根线里。线条作为我们鉴定书画的细胞组织,搞清楚它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画家画同样一根线条,里面有节奏、有粗细、有枯毛、有轻重、有浓淡,种种因素都包含在这根线条里。所以说线条是最能反映画家艺术本质的东西,是艺术家审美追求的外延和物化,鉴定书画的关键。

一根线条最简单,最本质,最难摹拟。仿造八大山人的假画很多,但是我们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八大山人的线条是用晋代人写字运笔的方法表现的,他由侧锋进去再转为中锋,往往又有淡浓复笔的处理。这是八大山人的笔墨性格。我们了解八大山人用笔的特点,再去研究真假,就比较深入了。

吴昌硕画画,完全是用圆笔中锋,笔重墨沉。齐白石运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赵之谦的技法而拙化,他在用笔时也是用中锋,节奏比吴昌硕慢,运笔往往有阶段性的似停而运的特征,笔拙气盛。这都由书画家个人的禀性所决定的,完全不一样。一位大艺术家的笔墨绝对是有性格,绝对属于自我的。我的启蒙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虚谷的画桌是放在屋子的中间,他画画常常是沿着桌子四面下笔,而不是固定在画桌的一侧,所以,他用笔是典型的四面下手,八面出笔。我们了解这一点,在辨别真伪时,就应该注意他的用笔程式,这一点对我们辨别虚谷的作品就非常有价值。

再如程十发的画,他用笔的起伏,用笔包含激情和偶然性,笔走龙蛇的那种感觉表现的非常剔透、充分。这种神韵,做画的人是很难自在地表达出来的,明乎此,就可以认识他画的真赝。

讲笔墨还得讲一下毛笔等问题:

一般来讲,明代以前写字画画用的都是狼毫笔,到明代后期黄鼠狼毛渐少,就要寻求一种新的材料制作毛笔。此外,明代中期开始宣纸越做越大,面对大的宣纸再用那种最长不到一寸的狼毫笔就有很多束缚,这样也促进了羊毫笔的出现。如果人家给你一张宋元画,上面的笔触是用羊毫画的,即可断定这是假画。因为工具也是应运而生,因时而宜。这些也可以作为判断字画的一助。

② 看色彩。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习性,色彩的运用也各不相同,这也为我们鉴别带来信息。如孙克弘的朱砂罗汉,这种朱砂今天就没有了,或生产不到这种水平了。因为明代人用手工提炼朱砂,工艺繁杂,且不惜工本地精心提炼,故而朱砂又红又亮有厚重。是今天所不存在的。此外,虚谷用的朱砂、朱磦也都是上乘的,且具有独特的运用手法,又如齐白石用的许多颜料都是自己做的,如果你了解这一点再去辨识他们的画作,就会多一个切入点。

③ 看质材。

就是看书画作品用什么纸张、图章用什么材料。譬如,元代以前,我们做生宣,不是直接用来画画,而是把它加工做成熟宣,或做成半生不熟的宣纸,才用来画画。到了元代以后,书画家才开始用生宣写字画画,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北宋苏东坡的字如果用生宣写的,那就可以产生疑问,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的惯例。

晋、唐、宋的时候纸张都较小,尺幅不大。所以唐代的许多书法都是窄窄的,宽不超过26厘米,长度也在60厘米左右。书法没有立轴只有手卷。真正把宣纸做大是到了明代中期。祝枝山、文徵明之前基本没见过丈二匹的书法大件,宋元的大幅立轴画是屡见不鲜的,但从未见到立轴书法作品。我所能见到最早的一幅立轴是赵孟畹摹?杉????疾庞辛⒅崾榉ㄎ适馈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