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印收藏鉴赏漫谈(四)
发布时间 2013-04-28 浏览 52327 次
款是吴昌硕刻的。印面为"到处云山是我师",有趣的是上面有两段题跋,一段是35年之前题的,一段是35年以后的题跋,两个题跋的运笔是一样的,一看就是假的。吴昌硕刻边款的风格,30岁到40岁之间变了三、四次,45岁以后基本定型,仅有嫩和老之别,所以他71岁边款跟他35年以前的边款作风应该完全是两样的。凭这一点就可以证明此印是假的。

我接触过很多老前辈,向他们请教这方面的知识,空闲的时候自己也琢磨琢磨,至今还是一个新手。鉴定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有可以告人的地方,也有不便告人的秘诀。鉴定确实有诀窍,搞鉴定的本事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收藏家和鉴定家,关键是多接触。实践出真知,多比较,多思考,多总结,有这四多,一般总能掌握些知识,少一点上当受骗。

对书画收藏的前景展望

最近两年,经济略现疲乏,我认为从字画印的收藏来看,前景是乐观的。收藏家千万不要担心我现在做收藏家太晚了,好东西都给人家收完了。天底下没有这个事情,什么时候做收藏家都不晚。我有一个分析,搞收藏有小风险,但是有大利益。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是一本万利的。我开头已经讲了,书画价格成千倍,成万倍地增长。改革以后,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们国内的市场又是非常宽广的。我有一个估计,中国13亿人富起来了,我们收藏家如占百分之一,那就是一千三百万的收藏家,等于整个上海市的人口。如果一个画家一生可以画2万张画,书法家一辈子大概能写5万条字,篆刻家一辈子也就能刻一万方印。面对一千三百万的潜在收藏队伍,按照比例算,几百个人才能分到一位作家的一件作品,而且2万张画中的一万张如果已经在博物馆等公家单位,留下来的可能只有一万张在社会上滚,再加以自然与人为的损耗。总体上是供小于求的,奇货可居的,所以书画收藏还是大有奔头的,前景非常乐观。

画家的名气越大,作品越少,价值的翻番程度就越高,谢稚柳先生跟我讲,张大千死之前跟他家人讲,趁我还没死,赶快把我的画卖掉,死了以后就不值钱了。谁知道,张大千一死,画价冲天,几百倍、几千倍地往上涨。当然,这仅仅是从经济角度,而书画作品还自有其观赏陶冶的功能。

我们收藏书画印,防止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要收老的,不能收新的;要收死掉的,不收活着的。实际上没有这个道理。你们看,清末吴昌硕的画不会比明末董其昌便宜,当代张大千的画也不会比董其昌的便宜。所以,收藏家的视角不同,他收的范围决定了他收藏的范围与人选,而不是一般认为的收老的、古的,必然有利于收新的。

最后我想说一点个人的体会,即:收藏家必须具备四种能力。

一、眼力:没有眼力不足以言真。

二、财力:缺乏财力不足以言精。

三、魄力:紧要关头,能当机立断。

四、毅力:创造机缘,收获极品。对一时不能到手的好东西,要有耐心,最终瓜熟蒂落,功德圆满。

书画创作,收藏,在我们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浩瀚而深广的海。我们任何一个玩收藏的人,尽管跳到这个海里,一辈子所能游过的线路、面积,想来也只是海之一勺。然而,只要我们虔诚地跳下海去,在游泳中学游泳,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