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旧画揭二层:
裱画匠技术很高,可以把一幅用宣纸作的书画,揭为两层,上层清晰,下层墨色较淡,就仿照上层画意,添补墨色,冒充真迹。此类伪造的书画,因为原来是与上层粘合的,所以表面上常常带有浮毛。
7.代笔:
有的名书画家,因为平日很忙,有的还从事政治、文学活动,因此往往有专人代作。自注称董其昌疲于应酬,每请赵文度及伦珂雪代笔,亲为书款。由此可见,代笔乃画家常事,近代不少有名的画家,也时常由他的弟子代作。
此外,对书画内容的衣冠制度、家具器物、作者身世、社会背景、以及纸张绢素(如唐多用硬黄纸,宋、元多用麻纸,明清多用棉纸,唐、五代多用粗厚绢,宋、元多用轻细绢,明绘手卷多用细绢,立幅多用粗卷,明末清初流行泥金笺及洒金笺,还有茌绫及素绫),墨色浓淡(凡真迹彩色墨色俱入纸绢,染透纤维,伪品彩色墨色皆浮在表面),题款格式(宋以前人画多无款,若有款、则在石罅或树间。元明人画有些人用行楷书,有些人用篆隶书,请人题款多用行书款,并多喜题诗),文字称呼(题款称呼,只有明、清之际盛行“老年翁”“老词坛”“老社长”这一类名词),图章印色(宋以前多用铜章,元、明以来多用石、玉章,明代以及以前多用水印色,以水调硃,涂之使厚,清代使用油调硃,至乾隆时始用八宝印泥)。裱工新旧(从装裱用的锦绫、绢、纸可以看出书画的装裱时代。如系揭旧重裱的书画,应审查质地之完残,有无修补。有的书画经揭裱后,其上款有时被无知者挖补;或主幅屏幅裁条,改裱册页等,均是书画缺点),收藏印章(古画流传较久,其收藏鉴赏图章必多,因此鉴定名画,必须注意收藏图章),流传著录(法书名画,十之八九,都是流传有绪的东西,题跋必多,并见于很多的公私著录,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宣和画谱,元汤屋画鉴,明朱谋垩画史绘要,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歧墨录汇观等。又清彭蕴灿画史汇传,李玉芬书画过目考,金陵大学历代著录画目,燕京大学清代画家字号引得等书,都是对历代书画家,及其作品叙述较为详细的参考书),在鉴别书画时,都要仔细研究。这样,才能正确地对祖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好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