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定不紫-酱釉定器鉴定
发布时间 2013-06-02 浏览 50760 次
釉面,感觉细腻如玉,润滑如脂。

  三.残器凡口沿处皆因釉水垂流而几乎露出胎骨,因而也造成两圈不同色泽的带边,顶部成稻米壳色,带边往下渐成一周泛黑泛黄的褐色带边,然后才是酱红色。(如图)。

  四.残碗的器型有两种:一种碗为斜直微弧腹,口沿上有葵口。据现有葵口等距离推算,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一个为5.8厘米,一个约7厘米,另一个约为6.1厘米,此类碗圈足高约0.7厘米,足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有的足脊平切后再略作修整,成圆楞状,断面观察足圈略呈八字形,圈足大小约为整碗口沿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心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如图);另一种碗为折腰撇口浅碗,口沿有葵口,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约4.5厘米,自碗高约二分之一处斜折向上成撇口,折撇部分有微弧度,圈足切削方式是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后略修成圆楞状。圈足大小约为碗口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底施釉与器身釉色一致。(如图)

  五.所有残片不见有芒口,亦不见有支垫烧痕,应为匣装烧制,除釉色、葵口、折腰之外,不见有其他装饰。

  综合上述特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这批酱红色釉瓷片器型特征均为六葵口碗,内斜外直平切小圈足,口大足小,腹斜直微弧,符合北宋时期碗型特征,故其产生时代应是北宋。

  2.胎质细白坚硬,与同时代定窑白瓷胎质完全一致。而不同于同时代的景德镇白瓷胎质以及吉州窑胎质,也不同于福建德化、永春等窑的白瓷胎质,故其产生的窑口应为河北曲阳的定窑。

  3.这些瓷片的釉色与传世的或文献记载的“定州红瓷”、“酱色釉”亦即人们常说的“紫定”相一致。对照实物残片釉色而必须指出的是,其釉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更不是“芝麻酱色”,确切色泽介乎红色与酱色之间又略微带有一点桔黄色,明快而艳丽。如果比喻一下的话,应该比熟透的柿子色略深暗一点,比熟透的枣色略浅亮一些。称之为酱红釉较为名副其实。由此看来,紫定不紫,但从相沿成俗的角度出发,本人却同意不妨仍称其为“紫”定,以便交流。

  4.紫定器制作极为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眼前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人想见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