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白茶:“寒冷“中的反思
发布时间 2013-06-02 浏览 50245 次
,中央限制公款消费的规定,对高档茶叶销售造成了很大影响。然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天目湖白茶的狭窄市场定位专注于高端政府订单,一旦政策变化,所受冲击便极其明显。当然也有例外,譬如,老牌的溧阳前峰茶厂虽然今年订购量也有所下降,但价格基本保持去年水平,厂长张桂银说:这是因为较早面向市场,目前政府采购与私企、个人采购比例大约为2∶8。

  结构调整走到转折点

  天目湖以南的戴埠镇,地处天目山余脉。记者来到海拔457米的松岭头半山腰,满目都是翠绿的茶园。这里是有机茶园,使用的都是菜籽饼、鸡粪、兔粪等有机肥。尽管整个茶园不到600亩,规模不算大,但以往每年的销售额都能达到五六百万元。横涧幽兰园艺场董事长卞永前是将白茶引进溧阳的第一批人中的一个。引进之前,当地茶场主要种植寿眉等绿茶,只有两三百元一斤。

  显然,这次源于民间的自发产品结构调整为一批溧阳茶叶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和利润。一些专家指出,天目湖白茶前几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与我省白茶等特色新品茶供不应求有关。需求迅速增长,产量跟不上,自然身价节节攀升,这也是十年前从绿茶白茶的产品结构超前调整的“红利”。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高端茶的成本不断上升,“红利”渐渐消耗殆尽,亟待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来培育新的竞争力。

  在卞永前看来,天目湖白茶的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应是统一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其次,需要整顿规范市场,重视打假,这都需要政府的重视”。卞永前建议当地“天目湖白茶合作社”成员企业强化合作,齐心协力整合“天目湖白茶”这个公共品牌。

  我省茶叶界专家也认为,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巩固品质的基础上,“天目湖白茶”亟待进一步整合品牌,细分需求,拓宽市场。而这绝不是企业所能完成的,需要当地政府的长期规划和积极支持。

  “蓓茗”的尝试:从观光茶园到茶香农庄

  天目湖白茶的“炽热”不可持续,一些企业已开始摸索另一种转型从单纯种茶到附带观光,再到依托茶叶发展乡村旅游,开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蓓茗山庄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蓓茗山庄始建于2007年, 2011年茶叶和旅游的营业额已达2000万元,毛利数百万元。总经理芮卫明告诉记者,目前山庄收入三分之一靠旅游,三分之二靠茶叶,明年年底要达到两项基本持平,到后年要达到三分之二旅游,三分之一茶叶。芮卫明对“茶香农庄”的转型信心满满。

  据了解,溧阳现有300多家旅游农庄,尽管毗邻天目湖,但很多山庄实力弱,主要倚赖白茶,大部分仅在维持。一旦白茶卖不出去,往往会被兼并甚至破产倒闭。专家直言,溧阳生产白茶的农庄型企业要有出路,必须像蓓茗山庄一样再次转型,真正进入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市场,发现新的机遇。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