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因茶而可能
发布时间 2013-06-02 浏览 50731 次
,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城市化水平低、工业“短腿”现象突出等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然而,在茶乡人手里,如同玩魔方般地将茶叶玩成了一项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茶叶种植为第一产业、生产加工是第二产业、以茶为主体的销售服务为第三产业;同时通过产城互动,使县城扩展。

  就湄潭而言,茶产业发展也遵循着一般产业发展的规律,即产业发展的启动阶段、产业基础的形成阶段,产业高速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饱和阶段。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湄潭茶产业在生产、加工、流通、品牌、技术服务、衍生产业等各方面基础已经基本形成,已经具备了进入高速增长期的必备条件。

  湄潭历届县委、县政府将茶叶生产及精深加工列为湄潭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湄潭“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把“制订一个规划,扶强一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作为茶叶发展的主攻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湄潭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茶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在物质形态方面,目前湄潭茶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产品体系,可以生产中国六大类茶叶中的绿茶红茶黑茶,既有内销茶,也有出口茶,既有高端的名优绿茶,也有中低端的大宗绿茶,还开发了茶饮品、冷水茶等新型快速消费产品,特别是在茶叶精深加工上开发出了茶

  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籽油,天然咖啡因项目等,提高了茶叶下树率,初步形成茶叶产品综合开发和深度开发的良性循环模式。在产业组织方面,目前湄潭茶产业主要采取公司+市场+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即通过现货市场实现茶农与企业、茶农与市场的对接,合作社发挥服务和加强行业管理的功能。

  细雨初停。我们驱车来到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又见一片繁忙景象:从县城向西一直到黄家坝镇,一个个项目在这段8公里长的地段依次展开。

  这里既是紧张建设中的工业园,又是未来的湄潭县城南部新城区。目前,整个园区规模已从原来的2平方公里多扩展到20平方公里。

  结合湄潭发展实际,湄潭赋予园区“绿色工业平台”、“城市建设新区”、“区域发展中心”三大定位。湄潭县在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坚持高标准规划园区、坚持绿色生态园区定位、坚持“三化”深度融合,让这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县在全省工业园区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他县域发展工业的样板。

  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园区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区内产

  业,形成与资源禀赋、人口分布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而随着园区建设的集聚效应,势必在区域内形成资金、人才、物流的流动,从而带动区内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把园区建设成功融入湄潭的城镇化建设。

  “园区是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紧密融合的产物。两年后,园区将完成投资150亿元,企业发展到150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人口将达到10万。”县委书记魏在平信心满满地说:“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将达300亿元,对全县工业发展贡献率达9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县GDP40%以上,将把园区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园区。”

  同时,湄潭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两地三区一中心”:国内优质绿茶红茶生产加工基地、茶旅一体化旅游目的地,茶叶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集聚区、现代茶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内最大的绿茶交易集散中心,实现“全国茶叶十强县”目标。

  归途中,我们一直回味着这样一句话:绿色孕育希望,生态成就未来!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