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jiv称,1849年10月到11月,罗伯特将搜集到的茶株运回了印度,使之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中安家,并种植在印北的萨哈普尔茶园中,成为第一批的印度茶。
记者后来获悉,80年代,2位日本科学家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中国和印度茶种染色体的数目相同,在细胞遗传学上被认为没有差异。专家称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并向乔木化、大叶型发展。
期待在“高速贸易”中赚大钱
一直期待着中印关系进入“好生意时代”的Rajiv说,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去年的贸易额已达665亿美元。
“今天,我把印度产的大吉岭红茶带到中国,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同时,把云南滇红的原料进口到印度进行拼配,就是希望能在每年增长超过26%的中国与南亚『贸易高速度』中赚大钱,同时也延续中国茶与印度茶的这种缘分。”
Rajiv说,印度有媒体将中国总理的访问称做“一个绝佳机会”,呼吁政府不要用陈旧的理念解决21世纪的双边问题。中方率领的投资促进团队,是印度有史以来接待的最大规模的商务代表团之一,这说明中国非常重视两国贸易问题。
加深彼此了解助拓民间生意
4月底,南亚问题专家、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任佳出行印度时发现,两国间的“民间生意”因中印缅三国间官方协议迟迟未达成,中国商品只能换了包装变成“缅甸制造”、“日本制造”再卖到印度。
“相互了解是民间生意的基础。”任佳表示,相较于外交、军事等领域,云南举行的南博会更着力于拓展民众间的交往,让各国民众对他国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为此,云南方面把 “中国-南亚国家智库论坛”的主题确立为打造中国与南亚各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确定了经贸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互联互通、国际人文合作与交流等三个论坛话题。
云南省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穗彦说,中国与南亚之间虽然贸易额增速很快,但了解程度还远远停留在一些简单渠道,双方贸易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领域还应进一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