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吴先海大学毕业后回乡搞茶叶种植。在他的经营下,原来不足100亩的茶场扩大到1500亩。同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直管茶园面积已达3000余亩。目前,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吨。
围绕旅游产业,雷山全力打造贵州茶产业大县,两大产业互动发展,文化旅游为茶业发展“提质增效”,茶产业为文化旅游“扩容添彩”。为加快茶产业发展,今年该县又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同时整合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已建茶园10万亩,茶加工企业有21个,带动茶农1.05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来自茶青收入。
特色农产品成为抢手货
36岁的潘世龙,是家族第六代银饰加工传承人。2008年,看到西江旅游业快速发展,潘世龙筹资开了家银饰店,经销自家加工制作的银饰,当年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10多万元。
西江苗寨旅游热度的提升,也让当地小有名气的刺绣能手李玉芬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2009年,她与5名苗族妇女合伙开了家苗族刺绣作坊。由于纯手工,做工精湛,深受游客青睐,去年纯收入就达6万元,日子越过越滋润。
在雷山,以前作为纪念品赠送的银饰、刺绣、芦笙等民族民间工艺品,现已成为旅游市场最具潜力的民族旅游商品。目前,全县有1.2万农民凭借这些“绝活”闯荡市场,年创产值逾亿元。
围绕旅游产业,雷山县集中连片实施“果、畜、菜、药”等特色产业项目,目前,已完成杨梅基地建设6806亩;建成梨子基地1.8万亩,兴建中药材种植面积5604亩,黑毛猪、小香羊、林下鸡出栏26.8万头(只)。
“既能在家门口创业轻轻松松赚钱,又能照看到小孩和老人,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谈起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实惠,方祥乡毛坪村村民杨丹笑逐颜开。杨丹夫妇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发展林下养鸡,去年纯收入达2.3万元。
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告诉记者,雷山结合县情,成功走出了一条“一业带三产”之路,即以旅游业带动茶叶、民族工艺、特色产业互动发展的旅游扶贫新路径,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到2020年就能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