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从39岁至50岁(1680~1691年)为石涛绘画蜕变期,此时创作有三种风貌:其一,与宣城时创作较接近,即多用干笔枯墨,画风恬澹。其二,水墨淋漓、汪洋恣肆的画风,如作于44岁的《泼墨山水图》卷等。其三,风貌较为细致,勾线细润,皴擦极少,俗称“细笔石涛”。画风从新安画派化出,又从黄山的实景中吸取营养,形成笔墨老到精练,气势磅礴的艺术格调。代表作品有46岁(1687年)作《细雨求松图》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故宫藏)等。
晚期,从51岁至66岁去世(1692~1707年),是他的绘画创作高峰期。所画山水,笔法恣纵,淋漓痛快,粗犷处浓墨大点,纵横恣肆如急电惊雷;细微处慎密严谨,定无虚下。他敢于突破前人的陈法,如用赭代墨皴擦山石,用石绿作米点,用藤黄、胭脂作杂点描绘灼灼的桃花,都是前字形的全景式构图。从石涛的观点看来,构图不光是经营位置的形式问题,而且包含了作品的意境。
石涛的山水画,墨色很讲究。用色则赭石、朱砂、花青并施。用墨则干、湿、浓、淡兼有,用浓墨湿笔画梅、竹、荷花等,“野气”十足。
总之,石涛的画,笔法灵活多样,恣肆大胆,构图新奇,意境深邃,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与此相反,伪作的石涛山水画则运笔轻飘,笔墨粗俗,赋色污浊,间或出现“皮匠刀”丑态,甚至把作假者的用笔习惯带到画中来,从而为鉴定石涛的画提供了许多可靠依据。
二.要牢记石涛的题款规律
书画作品中,画家本人的题记和署款,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款题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石涛的款题书法学谁,书史无定论。李瞬<虬峰文集》说他“僧十岁……暇即临书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约50岁时,主要从北碑中取法,融隶、楷于一体,形成楷、隶相参的独特风格。书风细劲浑厚,中锋居多。而伪作的款题书法,多侧锋俏丽,无楷隶相参的韵味可言,水平也大为逊色。总计石涛的署款,共有33种之多,主要有石涛、小乘客济、清湘济山僧石涛、苦瓜和尚济、清湘瞎尊者原济、大涤子、石道人济、清湘遗人若极大涤子、石涛济山僧、清湘苦瓜老人济、清湘苦瓜和尚等。所署之款,多为隶楷相参的行书,草书和楷书很少。署款的形式,多为平头款,抬头款十分少见;运笔以中锋为主,侧锋次之。石涛款题还有真伪的问题。从传世之作看,凡真迹未见有署“道济”款者,最初见道济款的记载是张庚《国朝画征录》。它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凡雍正十三年以前署此款者均为伪作。至于张庚说石涛名“道济”来自何处,无从查考,很可能是讹传,故现代学者均不称石涛为“道济”。再者有的石涛的款题书法,字的撇捺像皮匠刀者,均为扬州假手所为,必伪无疑。
三,印章的辅助作用
石涛的印章,共有80余方,其中绝大多数是字号印,或抒怀,表示艺术思想、身世的印章,而姓氏印则无,人名印只有原济、若极、元济三方。就字号而讲,有石涛、老涛、大涤子极、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清湘石涛,阿长、钝根、连环印、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小乘客、枝下人、湘泉谷口人、粤山、大本堂极、释元济印、大本堂、清湘济、膏盲子济、济山僧、半个汉、清湘石道人等。抒怀、表示艺术思想的印有:不从门入、学书、恨古人不见大涤子极、法门、前有龙瞑、梦董生、墨池飞出溟鱼、得一人知己无憾、前有龙眠济、我法、书法黄庭换白鹅、痴绝、前身应画师、藏之名山、眼中之人吾老矣、冰雪悟前身、苦瓜和尚极画法、我法、何可一日无此君、法本无法、头白依然不识字、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再者还有:赞之十世孙、靖江后人、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等身世印。此外印章还有翻刻造假的问题,一般来讲,真印印文大都清晰,笔笔交代清楚,篆法、刀工精细,印色鲜艳洁净,而伪印大都印文、篆法低劣,造型多数比原印略大,或将印文涨满,或故残充旧,无章法可言。而鉴定印章的最好办法是对比,即把真印与假印进行对照,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