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超出文化的范畴 沦为多方赚钱的工具
发布时间 2013-08-14 浏览 49673 次
假,形成一条高度成熟的完整链条,其中“流通”是第一位,“真假”永远排在最后。据说,在赝品出炉后还专门有造势环节,“故事”、名家鉴定、图册宣传必不可少。“故事”被圈内称作噱头,杜撰一个离奇的故事给赝品,增加它作为“文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容量,从而提高身价。在销售环节,鉴定专家应该是判定真伪的“法官”;在维权环节,鉴定专家的意见是买家挽回损失必不可少的证据。但从众多曝出的赝品丑闻来看,在造假的关键环节上,恰恰少不了所谓的“鉴定专家”。而《拍卖法》的“免责条款”,更使流通环节中的拍卖公司知假拍假。面对复杂的收藏市场,百姓应坚持“多学习少购买”的原则,收藏者更应摆正心态,提倡“过眼即拥有”,不要过分执迷于真与假,更不要急功近利,被一些噱头所蒙骗,为了升值盲目购买收藏品。民间鉴定机构和一些“鉴定专家”更应洁身自好,不要让类似“汉白玉凳”的荒唐例子再次发生。政府应建立专业的民间收藏评定委员会,由正规专家组成,明确鉴定标准,取缔“证出多门”现象;建立鉴定机构准入机制,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为进行制约;修改相关法规,让知假拍假无处遁形。文物执法队伍更要严格执法,让假文物越来越少。文物需要保护,艺术需要传承。文物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艺术的传承与历史的回顾。只有看待好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收藏文物,才能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后人。作者 白林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