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古瓷鉴定和鉴定人
发布时间 2013-10-23 浏览 51089 次
险,在信誉上要求十分严格,这是其部分特点。若鉴定者(师)在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高仿制时期,面对真真假假、真假难分、很容易“走眼”的实物面前,没有很强的判断力———“毒眼”,那就很难完成他的工作职能了。

  

  而考古就不同了。考古面对的是野外、原始的古迹,出土的文物(除个别外)基本是真实的东西。只要求面对实物进行断代、分析和归纳,并尽力完整地取出来保存修复,然后从历史和文化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历史性、艺术性、政治意义、民俗习惯、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工艺以及艺术价值等等。一时存在的问题解决不了也没关系,收存起来查资料找答案,十年八年也不怕,将来再作结论,并不承担风险和经济责任。

  

  可一直以来,很多人张冠李戴,用考古学的方法、用断代特征去鉴定古玩实物的后果,不是错划了许多仿品当真,便是冤屈了很多真品为仿,“枪毙”了很多珍贵的传世真品。对鉴定者的要求

  

  鉴定人员首先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当然从自己做收藏者在收藏活动实践中锻炼出来更好。但光有实践还不够,必须在理论上深造。起码要知道真的为什么是真?真在哪里?假(仿)的为什么是假(仿)?假(仿)在哪些地方?都要能从原理上讲个明白、说清道理。不能在搞不清、分不明的时候一律给个“仿品”的帽子让实物戴上。

  我曾见过不少代表买主来鉴定的“鉴定人”,自己连一件真品都没有收藏过,他又怎么可以胜任鉴定人这一职务?也见过某“收藏家”,他家里连一件汝瓷完整器件都没有,就敢洋洋万言大谈宋代汝瓷鉴定要领。我总觉得这样的鉴定大师根本脱离实际,未免有点太荒唐了。

  我倒认为想要成为一名鉴定师其实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自己努力、好好学习,多实践,虚心向前人、老一辈请教,多动脑子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是可以达到此目的的。作为鉴定人员不仅要学会考古的一些知识,还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冶金、陶瓷工艺,以及文学、艺术、绘画等方面的知识。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践三者融合为一;知道得多也就理解得深,由理解方可知其所以然,才不会教条地去接受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方法。笔者知道现在有不少刚出校门的学生也当起了鉴定师,而实践经验一点也没有。这是一大缺陷,不值得鼓励。不能用考古的方法当鉴定的“镜子”

  我很喜欢读书看报。但我常常看到一些名家或权威人士发表文章时经常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不少人都拿考古的断代条件来对古玩市场实物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不说是完全不可以,但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因为古玩市场面对的是99%的仿制品,真品混杂其中凤毛麟角;而考古却是基本上对真品(出土文物)、对原始状态的实物进行分析、辨别和断代。研究对象的情况相差如此之大,岂能套用考古的方法来鉴定这些鱼目混珠的仿品市场的古玩实物呢?下面笔者引用几段刊物上的文章供大家一读:

  某作者谈元青花鉴别真假的要领时说:“元青花的地釉感观为青白釉,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的地釉很复杂,以青白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试问作者所说两者有何区别?笔者认为,如此模糊地说还不如不说,因为从釉色上判断并非是元青花独有的特征。这个模糊的概念叫他人如何去定论?

  还有人说:“元青花的花纹比较繁缛,一般七、八层,也有五、六层的,还有反其道而行之只画两、三层,显得古朴典雅。”这样说来可以认为画多少层纹饰都可以,让读者如何去领会?就只有天知道了。

  还有一位鉴定知名学者这样写道:“元青花有凸起的竖向小圆点组成的串珠纹。串珠纹在元代前后的历代瓷器中极为罕见,故可做断代依据。”可是这段文字的标题是“鉴定元青花”。显然作者把考古断代的概念与鉴定混为一谈了。

  诸如此类的文章太多,错就错在统统把断代内涵拿来做鉴定条款。这是传统鉴定法所犯的一个错误。

  断代是对的,这些说法也用得上,但是面对仿制品和高仿品,当然不灵了。试问一下,“前面所说元青花有串珠纹,也只有元青花才有串珠纹。”可反过来问:有串珠纹的仿品是否就是元青花?可想谁也不会同意这一说法。

  所以诸如许多用在断代方面的条件:雍正瓷的足底为泥鳅背、康熙瓷的足圈为二层台、明代瓷的底部有火石红、元代瓷的足圈斜削一刀、砂底、有釉疤、莲瓣边线是分开画以及造型如何流畅等,诸如此类。只要有这些特征皆可用来断代,但是有这些特征的不见得都是真品。因为现在的仿制品都在按照这些特征仿制,做得真假难分、一模一样。

  笔者认为,要想在鉴定上拿得准,必须从人们想仿也仿不成的方面去做文章。如气泡在釉下的状况、彩色釉的色差辨别(非形容性描述而是科学定色)、胎泥的密度大小、釉面对光的吸收与折射率、胎釉的元素成分组成、土咬与染土的区别以及开片和老化等等。这些是目前的仿制者尚做不好的,也是鉴定技术要研究的方向。笔者正在进行这一工作,也希望有人合作研究。

  鉴定者应有的心态

  作为一名鉴定师在古玩市场的活动中位置很重要,责任也重,决不可趾高气扬、武断下结论。应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谨慎态度。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下结论的就下,不能下结论的就不下,面对实物千万不可乱下结论。把假的断成真的这是欺骗行为,造成买家的损失;把真的说成假的让卖家吃亏也不行。“公正”二字很重要。看不准的就该明说“先不定论”,千万不可偏袒一方或死要面子乱说一通。自己常见的易下结论,自己未见过的也不可随便说成“仿的”。这样武断下结论的人并不鲜见,有人家里祖传三代的东西或是出土的老货,在某无知的“专家”面前就被断成“现代仿品”。这样的事也不少,只能说真正有鉴定能力的人太少了,而“半瓶子醋”的鉴定师太多。甚至有人没有收藏过一件东西、不是收藏家,他也可以到外面去为他人“掌眼”当鉴定师了。有刚出学校的大学生,无实践经验也去当鉴定师,这未免都太草率了。还有人心里很“黑”,不学无术,眼睛只看着钱。因为他有这个决定拍品改变“身份”的权利,给他钱(三、五万),你的货是仿也变成真;不给钱,你的货是真也成假。这些凭钱办事的鉴定师亦不少见。

  如果拍卖公司用了这类人物,就等于挡住了公司的财路、毁了公司的信誉。因为有不少真货精品收不进来,拍卖公司能拍出的东西太少了,就不可能多赚钱。如果收进来一些仿品,买主得知之后会找公司的麻烦,则公司失去信誉。笔者奉劝公司老总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鉴定人员是否可信和称职?因此笔者希望鉴定人员一定要学好本事,还要有良好的心态以对大家负责,也对公司负责。鉴定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