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是要留下“DNA”
2004年的课题结项,只是证明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国字画鉴定的可行性,而要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使这项工作进入操作阶段,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
由于目前的书画鉴定主要是通过对检测样本进行化学分析,然后将样本图谱与真品图谱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是否一致来辨别真伪,因此,如果要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字画鉴定,就必须首先要有真品图谱。为此,建立“真品样本数据库”就成了当务之急。
2006年,欧阳启名和她的团队建立数据库的设想,终于开始慢慢变为现实。这一年,她们的项目在北京市教委争取到了立项,获得了40万元经费支持。由此,数据库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事实上,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中国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真品仿品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收集到书画名家的作品样本?如何从汗牛充栋的作品之中甄别出名家的真品?对于专家尚且不能统一意见的作品,又是否应该作为数据收录入库?相较于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言,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那些诸如协调关系、凝聚共识、争取支持之类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恐怕更具挑战性。
“数据甄别确实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样本进行检测,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来,如此,才能保证入库数据的可靠性。”考虑到操作方面的可行性,数据的收集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来进行,也就是从当代中青年书画家入手,先把他们的数据收集起来,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难度更大的古代书画名家的数据入库问题。欧阳启名介绍说,当代中青年书画家的数据收集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一般而言,她们会请入库的中青年书画家提供一份用习惯用纸、习惯用墨创作的作品样本,上面还要有他们习惯用的印泥。通过鉴定纸张、墨迹以及印泥,基本上就能留下作者本人的“DNA”了。
按照规划,数据库将在3年之内基本建成。目前,欧阳启名和她的团队已经完成了数十位中青年书画家的数据入库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下一步,她们所要面对的是难度更大的古代书画家的数据收集、入库工作。
保存信息,古人用的是注录的方法。“建设数据库,我想,也是为了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另外,数据库建成之后,也可以服务于社会,比如,可以促进收藏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等等。这些恐怕就是我们推动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吧。”欧阳启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