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山水画艺术语言,还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探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语言符号的创造是人在精神上对生活体验的形象化。因此,画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中国古代文论中早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观照中“情”与“意”的意义。体现在山水画中则是非常注重作品的意境。李可染先生认为:“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见李可染《漫谈山水画》)我们发现,当前有些山水画画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过分强调作品中的观念和哲理,从抽象理念到宇宙意识,弱化了山水画艺术形象思维和表现的感染力。观者在这些作品前,产生另一种说教、图解和晦涩、空洞的感觉。此风似不可大长。
山水画创作中庸俗的类型化和简单的风格化现象也令人忧虑。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画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某些画家格调平庸,急功近利,不重视自己的艺术修养,他们的艺术语言从信息到信息,单看行情,照搬照抄,改头换面。这种把艺术创作庸俗化的伪艺术现象,是山水画健康发展的大敌。因此,强调画家的修养,尊重画家严肃的艺术劳动,使真正的艺术创作与伪艺术分出档次,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画家自己、评论界和全社会应当重视的工作。
某一个时期理论界对纯理论的鼓吹有些偏激,致使某些理论家完全脱离美术界的现状和创作实践,热衷于引进和搬弄西方理论的所谓新观念、新名词。他们的文章空洞无物,晦涩难懂,必使读者莫名其妙而后快。还有一些评论文章,惯于抑此扬彼,分派别类,大有指点画坛、论定画家之势。而画家更需要的是充分论述的,具体分析的和结合创作实践的理论;更欢迎比较中肯、比较说理、比较切实、比较直率、比较与人为善的评论和批评。至于那些胡吹乱捧,不负责任的出于人情事故或商业考虑的所谓评论,则更为画家们所深恶痛绝。有鉴于此,理论家和画家们的平等对话,加强了解,互相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某些创作中的具体问题 ,例如中国画的展示问题,中国画传统的质材、工具、构图、装裱、展示等形式,大多源于古典形态的传统需要。特别是文人画的形式,正符合文人雅士的欣赏心理和生活需求。而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心态和展示环境等已经大别于古代。一幅画并非仅供三两友人茶余酒后展卷品味观赏,而是陈列于展览大厅,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一个整体,展示给更多的观众。因此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和装裱样式以及展示方法已经明显不符合现代的要求。当然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问题也牵动着中国画精神内涵的革新。总体来讲,都是中国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一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