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犀
剔犀俗称“枣儿犀”,北京、山西又称其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剔犀漆器在宋、金时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明代黄成、杨明对剔犀工艺的特点、制作方法、常用纹饰以及优劣的鉴别,提出了精辟的论述。剔犀漆器是用两色或二色漆,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灿然成纹,取得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剔犀虽属雕漆范围,但是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
剔彩
剔彩是雕漆的一个品种。剔彩漆器就是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去,每层若干道,使各色都有一个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雕刻花纹。剔彩的漆色一般有红、黄、绿、紫、黑等色,需要表现某种色漆时,便剔去在它以上的漆层,使之显露出来,并在它的上面刻花纹,最终使一器之上显露出各个漆层的颜色,达到五彩斑斓的效果。所谓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刻出来的。
明代宣德漆器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制作了剔彩漆器,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剔彩漆器便是宣德剔彩檎双鹂大捧盒。剔彩自宣德时期出现以后,到了嘉靖时期才又大规模地出现,传世品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红、黄、绿三色更迭,每色都有相当的漆层。器物表面呈现出红、绿两种颜色,一般是表现红花、绿叶;若双龙则以红、黄、绿区分,以红色漆为龙鳍,以黄色漆为龙身,以绿色漆为龙发,似剪影式的效果;若凤纹则以红、黄、绿三色来表现其飞翅及长尾,颜色的变幻,似美丽的羽毛,多姿多彩。嘉靖时的剔彩与宣德剔彩有所不同,宣德剔彩的效果是磨显出来的,而嘉靖剔彩则是分层取色。万历剔彩基本上保持了嘉靖时期的这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