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漆器中的雕漆
发布时间 2013-11-17 浏览 47499 次
剔黑婴戏图盘至晚也应是一件南宋时期的制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剔黑漆器中,以朱地的和朱锦地的为最多,其次是黄地的、黄锦地的和纯黑地的,绿地的和绿锦地的极少见。其中纯黑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乾隆款的大碗,直径逾尺,口刻蕉叶纹。在斜方锦地上刻由绦环构成的花纹四组,各组之间刻云纹及莲花各一朵。由于碗的尺寸大,花纹显得疏朗,比一般乾隆时剔黑趣味纯朴。传世的剔黑漆器数量有限,它不是雕漆中的主流,其时代风格与剔红漆器是相同的,在鉴别其时代早晚时,可以剔红漆器的雕刻刀法,风格为断代依据。

  剔红  

  剔红在北京通称雕漆(含义比剔红更广,剔黄、剔黑、剔彩等也都包括在内),即用笼罩调银朱,在漆器眙骨上层层积累,到一个相当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花纹的做法。从剔红花纹刀口的断面,有时可以看出施漆的道数,但不容易数得精确。明清时期,剔红有肉薄道数较少的,也有多到五六十道乃至百道以上的。另一方而每道漆层的厚薄,各器也有出入,因而古代剔红实物,厚薄很不一致。明代雕漆,尤其是明早期的雕漆,花纹尚肥腴饱满,漆层薄了是刻不出来的。漆层厚,费工又费料,速成求售的制品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自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至于刀工的精粗优劣,出入就更大了。

  剔犀  

  剔犀俗称“枣儿犀”,北京、山西又称其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剔犀漆器在宋、金时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明代黄成、杨明对剔犀工艺的特点、制作方法、常用纹饰以及优劣的鉴别,提出了精辟的论述。剔犀漆器是用两色或二色漆,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灿然成纹,取得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剔犀虽属雕漆范围,但是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

  剔彩  

  剔彩是雕漆的一个品种。剔彩漆器就是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去,每层若干道,使各色都有一个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雕刻花纹。剔彩的漆色一般有红、黄、绿、紫、黑等色,需要表现某种色漆时,便剔去在它以上的漆层,使之显露出来,并在它的上面刻花纹,最终使一器之上显露出各个漆层的颜色,达到五彩斑斓的效果。所谓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刻出来的。

  明代宣德漆器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制作了剔彩漆器,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剔彩漆器便是宣德剔彩檎双鹂大捧盒。剔彩自宣德时期出现以后,到了嘉靖时期才又大规模地出现,传世品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红、黄、绿三色更迭,每色都有相当的漆层。器物表面呈现出红、绿两种颜色,一般是表现红花、绿叶;若双龙则以红、黄、绿区分,以红色漆为龙鳍,以黄色漆为龙身,以绿色漆为龙发,似剪影式的效果;若凤纹则以红、黄、绿三色来表现其飞翅及长尾,颜色的变幻,似美丽的羽毛,多姿多彩。嘉靖时的剔彩与宣德剔彩有所不同,宣德剔彩的效果是磨显出来的,而嘉靖剔彩则是分层取色。万历剔彩基本上保持了嘉靖时期的这种风格。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