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如此,这也足让省内外文物考古工作者感到欣喜,因为它的出现,打破了“石家庄没有历史”的说法。这对研究石家庄的历史文化,研究我国东汉时期建筑和手工业,无疑都是一大贡献。/ 河北日报
本报讯(肖鸿) 沉寂地下两千多年的汉代墓群,近日在省会肖家营附近被陆续撩开了“面纱”。从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不难看出,石家庄市自东汉时期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高超的建筑、手工业制造技艺。这一发现,令省内外考古、文物专家大为振奋。
12月15日,笔者在红星街北三四公里的挖掘现场看到,省、市两级文物工作者正在第3号墓穴中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挖掘工作。已经打开的耳室,面积有4平方米左右,周边被大青砖砌得严丝合缝,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各种变迁,但保存得几乎完好无恙,让人慨叹古人的聪明智慧。现场的文物工作者告诉笔者,这间耳室目前发现的都是陶器,有罐、盒子、小房子、臼、勺等物件,这说明我国古代有以死后陪葬品的厚薄视主人身份的习俗。从陪葬物品和墓穴结构分析,所埋之人应该具有王族身份。由于主墓室还没有打开,有关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其他的两座墓已经从11月21日起开始了初步挖掘。遗憾的是这两座墓已经破损严重。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专家说,从三个盗墓的洞穴看,有骨骼的痕迹,但墓内物品已被偷盗一空,而正在挖掘的3号墓穴却保存完好。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积水、土壤等因素,3号墓穴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里面的陶器也有飘摇的痕迹,从这一点可以断定,陶器里并无贵重金属。由于主墓道还没开挖,因此在这座墓室里能有什么惊奇发现,目前还是个“谜团”。
即使如此,这也足让省内外文物考古工作者感到欣喜,因为它的出现,打破了“石家庄没有历史”的说法。这对研究石家庄的历史文化,研究我国东汉时期建筑和手工业,无疑都是一大贡献。/河北日报 肖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