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宋墓出土的漆器带铭款的有二十余件,占出土数量的一半以上。出土时多数漆器的铭文无法看到,经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专家脱水处理后才逐渐显露,还有少数文字模糊不清,较难辨认。铭记的位置一般在腹部和底部,少数在盖面。从这些漆器的文字看,其大致内容为记载漆器的制作年代、产地、匠名等,一般朱书在黑漆或黑褐漆色之上面漆之下,多为行草或草书。用朱红漆书写的文字色彩鲜艳,笔画线条柔和、飘逸、流畅,富有艺术性和装饰性,美化了器物。
根据有关资料,漆器上有文字的历史,始于战国,那时已写有工匠的名姓等文字。到汉代又发现纪年和制作漆器地点的文字。到了晋代朝廷又规定凡作漆器出售的,必须用朱色写明制作者的姓名、年月。所以,漆器上有文字,以及它的内容格式,在宋代以前已有发现,到宋代就更为普遍了。江阴、武进、无锡、常州、杭州、淮安等地出土的宋代漆器中,就发现了大量铭文。
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兴旺,漆器生产工艺得到相应的普及与发展,官营和民营作坊并存,特别是中小有产阶级的扩大与需求,推动民用漆器工业更加广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漆器还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进行买卖,涌现了不少漆器的制造行,从事漆器的买卖交易。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的开封有漆行和漆店,《梦梁录》也记述当时的临安有漆行和漆店,城内大街及诸坊巷“连门俱是”,《清明上河图》中更有漆店的描绘。宝应这批漆器的出土也应是一个例证。
漆器,是我国具有传统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它涂在木器上,阴干之后,吸入氧气,起化学作用,形质渐渐变为固体。尤其是干固之后,具有耐酸、耐热、防腐、绝缘的性能。宋代光素漆器虽无华丽的装饰,却以端庄质朴的造型、柔和变化的线条、纯正光亮的漆色,成为宋代漆器的主流,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欣赏艺术价值。宝应宋墓出土的这批漆器,造型简洁流畅,色彩美观大方,工艺技术精良,它为研究宋代漆器产地分布、宋代江南地区漆器工艺水平、商品市场流通情况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