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兰花|安徽名茶
发布时间 2013-12-24 浏览 52819 次
七里河、梅河、毛竹园等地,主产大兰花,舒城南港、沟二口和庐江的汤池、桐城大关等地,主产小兰花。本世纪50年代后因改制“舒炒青”,兰
花茶产量减少,且都为小兰花。大兰花现已不再生产了。
舒城兰
花茶的产地有舒城、庐江、桐城、岳西。生产地区较广,以舒城晓天白桑园的产品最著名,为兰
花茶之上品,舒城、庐江交界处的沟二口、果树一带所产兰
花茶也久负盛名。桐城龙眠山所产称桐城小花,品质优异,独树一帜。然其采制技术和品质特点,则大同小异。
舒城晓天一带地处大别山支脉,属大别山腹地,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高耸云霄。老虎岗、朝天淌、小麦淌等处,千钧巨石,争相崛起,重岩迭垒,万态千姿。土壤属山地乌沙土,肥沃疏松,通气透水性好。茶园处于高山密林、芳草山花之中,层峦苍翠,叠嶂连云。茶树常年在云烟飘渺、雾露笼罩下生长,加上精细培育管理,故而根深枝繁,芽叶肥壮。
兰
花茶采摘从谷雨前后开园,一芽二、三叶制小兰
花茶,一芽三、四叶制大兰
花茶。采回的鲜叶晾干表面水后,及时付制,力求现采现制。
杀青:杀青用斜锅,二口或三口一组,砌成一灶。炒茶的竹丝帚分大、中、小三种,大帚竹丝较粗硬,小帚竹丝较细软,竹丝和把柄各长尺余,径粗三、五寸,依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选用。杀青温度,第一口锅底见微红,其余锅温依次下降。
投叶量100~150克,不得超过250克。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回旋翻炒,抖散水汽,动作先慢后快。
待叶质柔软时,改用“紧把”,将叶子旋入竹丝之间,起揉条作用。“紧把”和“松把”结合,叶子在竹丝帚内吞吐,即“紧把”揉、“松把”透。两种炒法巧妙结合起来,使叶子既搓卷成条,又保持翠绿色泽,香味鲜爽。
杀青用三口锅,要求“一锅炒瘪、二锅炒熟、三锅炒细成条”。杀青若分二口锅,则要求第一锅炒的时间适当延长,以保证进度一致,作业协调。杀青适度后,出锅上烘。
初烘与足烘:初烘温度高,投叶量少,足烘温度低,而投叶量多。边烘边翻,轻翻勤翻,防止断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干后,摊凉拣剔后,进行足烘,足干后即装桶贮藏。
兰
花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细卷呈弯勾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峰显露,兰花香型,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净,泛浅金黄色光泽,叶底匀整,呈嫩黄绿色,梗嫩芽壮,叶质厚实,冲泡时形似兰花绽开。
岳西县与舒城晓天毗邻的头陀、主簿等地,近年来又在小兰花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创制出“岳西翠兰”。其鲜叶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先用竹帚翻炒杀青,继而用手工整形,再用炭火焙干。外形较兰
花茶稍直,自然舒展,品质优异,风格上也有独特之处。1985年参加南京全国名茶评比,被正式定为国家优质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