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将越窑青瓷艺术推向完美的境地,唐茶圣陆羽将越窑位列榜首,称其为“类玉类冰”。
真正的秘色瓷究竟是怎样的,以前一直是个谜。陕西法门寺地宫1987年因佛祖舍利面世而震撼世界,秘色瓷这一器物,过去只见于文献记载而不见实物的千古之谜也随之解开。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西安采访,专程赴法门寺博物馆考察,那里展出的五件秘色瓷令我眼睛为之一亮。秘色瓷器物属稀世珍宝,价值连城,由此可见唐代秘色瓷刻团花纹壶之珍贵了。
宋代龙泉窑青瓷壶,长颈、喇叭形口、丰肩、瓜棱圆形腹,瓣瓜棱饰以竖凸线条,流畅自然,矮圈足外撇,胎体呈白色坚硬,嘴为曲形长流,曲形柄,肩部两侧各饰一鸳鸯系,鸳鸯呈展翅戏水状,生动有趣,腹部刻团花纹,釉色青中泛绿,胎釉结合紧密,宛如美玉,在龙泉窑青瓷中罕见。
龙泉窑位于浙江西南部与福建接壤处。这里山峦绵亘,溪水环绕,被赞誉为“真世界最佳者”龙泉青瓷,曾经轰动过巴黎。龙泉窑得以空前的发展,还同当地瓷土质优、釉矿丰富、木材价廉、劳力便宜有关。“靖康之难”后,各地工匠为避祸来到了龙泉,带来了优良技术,特别是北方汝窑工匠的加盟,促使龙泉窑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窑。从出土的实物来看,龙泉窑明显地受到汝窑釉色的影响。
赵月汀结缘瓷器纯属偶然。1992年10月,上海博物馆筹建新馆,把河南中路老馆的藏品搬到龙吴路库房保管,考虑到藏品的绝对安全,特请武警上海市总队帮助。赵月汀作为负责人,第一次接触到陶瓷珍品,初识南宋官窑、哥窑、汝窑等瓷器,也有幸结识了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陶瓷专家汪庆正先生。
汪老因见他对陶瓷有兴趣,提议他在工作之余进行收藏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在汪老的引领下,赵月汀走进了陶瓷收藏研究行列。以后赵月汀每遇问题,汪老总是热情指导,使其得益匪浅。
为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赵月汀发起成立了“上海世华民族艺术瑰宝回归基金会”,他把多年收集的古陶瓷藏品分专题展出,免费对公众开放,回报社会,表现了一位真正收藏家的胸襟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