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最早记录“壶”的《诗?幽风?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筑场圃。”这里的“壶”应该是指葫芦,说七月可食嫩瓜,八月葫芦成熟了,可以把成熟的葫芦摘下来。
我想古人在制壶时可能参照了葫芦这种造型优美的植物。“福”的原字就是壶字,古人壶、福不分,福的发音也直接引申自壶字,今壶字的发音为“hu”,其源头来自最初形态的陶壶倒水时发出的“fu”声响。先民认为有了壶就有了食物和水,还有美酒,就算是天赐和幸福了。道教里有所谓“壶中日月”和“壶天”一类的仙境。
由此可见,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赵月汀收藏并研究古壶,从中获得大量的文化信息,可谓独具慧眼。这里我们选几尊古壶作一解读。
那尊二里头文化灰陶人头形三乳足壶,在我内心引起巨大的震撼。它诞生于夏朝,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极其珍贵。
二里头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不少人认为中国没有夏朝,考古学家邹衡教授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笔者考察中华名窑遗址,几乎走遍祖国各地,曾见过不少同时期的陶器,但如此精美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还是第一次谋面,堪称国宝级孤品。此器为泥质灰陶,胎体较松,头顶及后脑做壶口,小嘴做流,两眼炯炯有神,鼻子坚挺,嘴角后刻画多条翘起的胡须,颈部捏成锯齿状项链,腹下部置三个粗壮乳状空足,显然是母系社会的文化记录。
壶的造型生动、简练明快,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它是生活实用器皿,也是陶塑人头像的精美艺术品,品相完整无损。
据查国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均尚无此类壶的记载。难怪故宫博物院前院长、考古学家张忠培盛赞其为“夏朝二里头文化最完整最精美的陶壶”。
长沙窑褐釉人物壶也是稀世珍宝,系中唐时期的作品。中原“安史之乱”后,各大窑的技工和文人雅士纷纷到南方避祸,加上外销的需要,推动了长沙窑的发展。壶为唇口、直颈、短流、瓜棱圆形腹“伯牙摔琴谢知音”人物故事图壶。壶上的这则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淘宝网女装冬装新款润唇瘦脸的最快方法好保湿面霜排行化妆水补充营养素哪个牌子的好
春秋时期,伯牙履约在赴集贤村会钟子期途中,遇钟父得知子期已亡,在钟父陪同下前往子期墓前摔琴谢知音。画面上古树参天,青草茂密,两人前后徐步前行。钟父在前,右手持藤杖、左手握萝绳,肩负竹萝,脸部表情凝重,似在叙述子期亡故之事,伯牙紧随其后,琴背右肩,右手扶琴,左手持藤杖,低头弓背,表情悲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中华民族十分重视“知音文
化”。诸葛亮遇刘备,千里马遇伯乐等都是知音佳话。武汉有知音台,记载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二千多年来凭吊者不断。
长沙窑窑工所创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人物故事图壶,是壶中的精品,经千年而有幸来到赵月汀手里并被收藏,真正是遇到了知音。
唐代秘色瓷刻团花纹壶,平口,六棱管型直颈,宝顶形套盖,盖壁有两小孔,用于穿绳系盖,圆形瓜棱腹,矮圈足向外撇,底部施釉,支钉支烧,胎体呈灰白色,肩部一侧置曲形长流,另一侧置曲弯形柄。盖部刻卷云纹,海浪纹,腹部每瓜棱间用竹针刻细线条团花纹和祥云纹,刻工流畅,釉层柔和淡雅,瓷质细腻,匀润如玉,清澈碧绿,犹如宁静的湖水,美妙无比,难怪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佳句传世。
秘色瓷将越窑青瓷艺术推向完美的境地,唐茶圣陆羽将越窑位列榜首,称其为“类玉类冰”。
真正的秘色瓷究竟是怎样的,以前一直是个谜。陕西法门寺地宫1987年因佛祖舍利面世而震撼世界,秘色瓷这一器物,过去只见于文献记载而不见实物的千古之谜也随之解开。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西安采访,专程赴法门寺博物馆考察,那里展出的五件秘色瓷令我眼睛为之一亮。秘色瓷器物属稀世珍宝,价值连城,由此可见唐代秘色瓷刻团花纹壶之珍贵了。
宋代龙泉窑青瓷壶,长颈、喇叭形口、丰肩、瓜棱圆形腹,瓣瓜棱饰以竖凸线条,流畅自然,矮圈足外撇,胎体呈白色坚硬,嘴为曲形长流,曲形柄,肩部两侧各饰一鸳鸯系,鸳鸯呈展翅戏水状,生动有趣,腹部刻团花纹,釉色青中泛绿,胎釉结合紧密,宛如美玉,在龙泉窑青瓷中罕见。
龙泉窑位于浙江西南部与福建接壤处。这里山峦绵亘,溪水环绕,被赞誉为“真世界最佳者”龙泉青瓷,曾经轰动过巴黎。龙泉窑得以空前的发展,还同当地瓷土质优、釉矿丰富、木材价廉、劳力便宜有关。“靖康之难”后,各地工匠为避祸来到了龙泉,带来了优良技术,特别是北方汝窑工匠的加盟,促使龙泉窑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窑。从出土的实物来看,龙泉窑明显地受到汝窑釉色的影响。
赵月汀结缘瓷器纯属偶然。1992年10月,上海博物馆筹建新馆,把河南中路老馆的藏品搬到龙吴路库房保管,考虑到藏品的绝对安全,特请武警上海市总队帮助。赵月汀作为负责人,第一次接触到陶瓷珍品,初识南宋官窑、哥窑、汝窑等瓷器,也有幸结识了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陶瓷专家汪庆正先生。
汪老因见他对陶瓷有兴趣,提议他在工作之余进行收藏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在汪老的引领下,赵月汀走进了陶瓷收藏研究行列。以后赵月汀每遇问题,汪老总是热情指导,使其得益匪浅。
为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赵月汀发起成立了“上海世华民族艺术瑰宝回归基金会”,他把多年收集的古陶瓷藏品分专题展出,免费对公众开放,回报社会,表现了一位真正收藏家的胸襟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