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每一个环节,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都贯穿了对女性的尊崇。纳彩即男方派媒人向女方表达求婚之意,问名即女方接受男方的礼物后再由男方去请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纳吉即男方卜得吉兆后复派使者往告女方,纳征即男方派人送彩礼至女方以表示婚姻的成立,请期即男方择定婚期后备礼向女方征求意见,亲迎即结婚之日由男方亲自带人备礼至女方迎亲。在这些礼仪环节中,男性与男方往往表现得十分周至、旦下,而女性与女方则高高在上,被尊崇着。这种对女子的可谓绝无仅有的礼遇,实际是对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思潮的一种纠偏,亦即中庸之道对两性关系的双向调节。
其次,在婚礼时间的选定上,也体现出“阳下阴”的尊坤意识。黄昏为阴阳相交之时,婚姻为男女结合之礼。“阳下阴”即男下女。故古代规定于“阳下阴”的黄昏之时举行婚礼,除了有对青年男女黄昏时分相亲相爱的制度上的匿定外,实寓有“男下女”的含义。
最后,古代婚姻对彩礼的规定,也体现出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的内涵。彩礼是婚姻的见证,不能没有;但过重的彩礼则不但会加重男方的负担,还会伤及婚姻本身,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那么究竟应该以多少为宜呢?《周礼地官媒氏》规定:“凡嫁子娶妻,八币纯帛无过五两。”古者布帛二丈为一端,二端为匹,匹亦称两。故所谓五两,即五匹(周代一匹约当今之9.2米)。这是朝廷规定的最高限额。至于“六礼”中男方每次所持礼物,则多为雁。可见,古人对彩礼的选择,既考虑到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有限的布帛),又注重其象征意义(如雁、俪皮),二者兼顾,可谓深得中庸之道合理、合情、和谐之旨。
中庸之道与丧祭之礼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丧祭之礼作为生者对死者寄托哀思的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既要充分地寄托哀思,又不能伤及生者的身体,这就需要对丧祭时间的长短及表达方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而这也就是中庸之道在丧祭之礼中的运用了。
先说丧礼。《礼记杂记下》:“子贡问丧,子日:‘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礼记丧服四制》亦云:“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这里,已为服丧者规定了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既要哀,又须“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而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呢?《礼记丧服四制》明确提出: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子女为父母服三年之丧,既能充分地表达丧亲之痛,又不至于毁伤身体,这便是丧礼中的中庸之道。故孔子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礼记三年司》还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三年之丧的具体时间也作了界定。
所谓“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据《礼记集说》引石梁王氏日:“二十四月再期,其月余日不数,为二十五月。”这实际上也是在尽量缩短服丧的时间。而且,即使在二十五月期间,服丧者倘有疾病,也还是可以变通的。《礼记杂记下》记孔子的话说:“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既要服丧,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可“毁瘠为病”,这不能不说是中庸之道的双向调节机制在起作用。
再看祭礼。《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而所谓“时”,即是指祭祀的次数既不能“数”,也不能“疏”,应该恰到好处。正如《礼记祭义》所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而如何才能做到不烦、不忘呢?这又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古弋所制定的春、夏、秋、冬“四时之祭”(《礼记祭统》,后世改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便是既不“数”又不“疏”,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祭祀之礼。而这一礼仪之所以被延续了两干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庸之道与人际交往之礼
中唇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何处哩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关系、友情关系、爱情关系,以及上下级司的关系.同事间的关系,邻里间的关系,实在是一门大学问。这一系列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似乎又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说西方文明所注重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阿拉伯文明所注重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那么中国人所最注重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人与人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那就是既不能太过疏远,也不能太过亲密,更不能搞零距离。太过亲密是“过’,太过疏远是不及”,“过犹不及”,两者都不可取。
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也有这个问题。你表现得太强势了,咄咄逼人,关系当然处不好。那么谦虚一些呢?谦虚自然是好的,但有些人过于谦虚了、又变成虚伪,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只有恰如其分,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处得好。这便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最终使目己达到中庸的状态,即自强与谦虚的和谐统一,亦即《易传》上所说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
夫妻间的关系也是同样。应该说,夫妻双方各自都允许保留一定的空间甚至是一些隐私,但究竟以多大的“度”为适宜?空间和隐私保留多了,往往会被对方怀疑为不忠;而保留少了,让对方一览无余,久而久之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但夫妻间到底立保持多大的距离才能产生持久的美感.)这只能靠“执其两端”(夫妻各为一端)而不断求其“中”,才能达到双方都认可的最佳状态。今人把这一过程称作“磨合”,而所谓“磨合”,即是达到中庸的一种途径。
总之,中庸之道作为一门‘实学”,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除礼仪外,它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即“阴阳历”),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和谐发展,乃至海峡两岸关系的处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甲庸之道绝不是消极的,更不是糟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极高明而道中庸。”要达到高明的境界,就必须通过中庸的途径。《中庸》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民族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在基因。此新闻共有2页 第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