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传统礼仪
发布时间 2013-12-28 浏览 53455 次
冬“四时之祭”(《礼记祭统》,后世改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便是既不“数”又不“疏”,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祭祀之礼。而这一礼仪之所以被延续了两干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庸之道与人际交往之礼

中唇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何处哩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关系、友情关系、爱情关系,以及上下级司的关系.同事间的关系,邻里间的关系,实在是一门大学问。这一系列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似乎又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说西方文明所注重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阿拉伯文明所注重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那么中国人所最注重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人与人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那就是既不能太过疏远,也不能太过亲密,更不能搞零距离。太过亲密是“过’,太过疏远是不及”,“过犹不及”,两者都不可取。

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也有这个问题。你表现得太强势了,咄咄逼人,关系当然处不好。那么谦虚一些呢?谦虚自然是好的,但有些人过于谦虚了、又变成虚伪,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只有恰如其分,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处得好。这便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最终使目己达到中庸的状态,即自强与谦虚的和谐统一,亦即《易传》上所说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

夫妻间的关系也是同样。应该说,夫妻双方各自都允许保留一定的空间甚至是一些隐私,但究竟以多大的“度”为适宜?空间和隐私保留多了,往往会被对方怀疑为不忠;而保留少了,让对方一览无余,久而久之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但夫妻间到底立保持多大的距离才能产生持久的美感.)这只能靠“执其两端”(夫妻各为一端)而不断求其“中”,才能达到双方都认可的最佳状态。今人把这一过程称作“磨合”,而所谓“磨合”,即是达到中庸的一种途径。

总之,中庸之道作为一门‘实学”,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除礼仪外,它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即“阴阳历”),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和谐发展,乃至海峡两岸关系的处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甲庸之道绝不是消极的,更不是糟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极高明而道中庸。”要达到高明的境界,就必须通过中庸的途径。《中庸》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民族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在基因。此新闻共有2页 第 [1] [2]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