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收集瓷片,成本并不高,有时在地摊上,花几十元就能收到。”王瑞华觉得,瓷片其实就是活的教科书,书本只能增加知识,经验必须要到实践中去体会,藏宝鉴宝不能按图索骥,纸上谈兵。“收藏瓷片,就是藏一段历史,那意义不可估量。”
爱瓷
谈热爱无关风月 说精通尚需累积
看的人多,懂的人少;买的人多,一淘一个准儿的人少。这不,50岁的陈先生刚开始玩瓷片,还没摸到门道。觉得是龙泉窑的,其实是湖田窑;觉得是瓷州窑的,一查是吉州窑,恼得他无可奈何,一个劲儿摇头。
看来,玩瓷片,还是需要点眼力和沉淀。“那是啊,没搞懂不能乱收,有个朋友收了几麻袋,我一看,九成都是假的。”胡老先生拿出自己几块珍藏的瓷片,记者一看,呦,好东西不少,宋代汝窑、明代成化窑,居然还有钧窑。
“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有钧瓷一片’,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就有一只用宋、元两代钧窑瓷片镶嵌的清代老红木四扇屏,如今价值连城啊!”胡先生不无得意。“您会卖吗?”记者故意问,“不卖,这珍贵的东西,自己留着,当个故事看也是好的。”说起自己的宝贝,胡先生一脸郑重。比起经济价值,他更重视对历史的收藏。
不过,现在市面上假瓷片也很多,王瑞华也希望通过记者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遇到汝窑、成化窑、钧窑等窑口的瓷片时,出手一定要慎重。“其实每个瓷片都是不同年代历史文化、工艺水平的体现,都有它的价值,当你把它当成一本书来看,每个瓷片都是段鲜活的故事。”藏家王瑞华的话很有诗意,这也是他办此次展览的意义。
后记:记者走的时候,还有许多市民驻足观看,有的俯身细观,有的蹲下身来贴着玻璃看,眼里写满认真。
想起展览负责人李智刚说的话,“这个公益活动,其实就是个学习的平台,我就是希望,武汉人到外地买古董,一开口,别人就竖起大拇指说,武汉人真专业。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想到这里,记者来回奔波的脚步也轻松起来,前方也似乎有了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