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及其下属企业开始在具有“特区”性质的保税区探索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突破口。2012年3月,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成立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该中心在揭牌的同时,即获得了文化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称号,并对外正式打出建设文化保税区的旗号。其雄心之一,是打造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而苏富比正是首批签约入驻该保税区的艺术品经营公司之一,具体形式,是与歌华合资成立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其实,类似的“文化保税区”早在2007年就已经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了,而且,其设立的初衷也正是为了在保税区中探索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的突破口。众所周知,“保税区”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浦东经济大开发时期,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在浦东设立内地第一个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关贸特区。199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保税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其功能远远超出了上世纪80年代的“保税仓库”,成为吸引外资企业入驻的跨国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经济特区。在中央“文化大繁荣”的号召下,上海市政府率先在保税区中尝试推进对外文化贸易,扶持本土文化企业。2007年4月29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与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外高桥保税区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建设的备忘录”,由此拉开了筹建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序幕。2011年11月,文化部正式命名上海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对其成就作出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启动了对“文化保税区”进行宏观调控的程序。据悉,保税拍卖,对于买家来说关税问题却始终难以得到解决。类似在厦门的保税拍卖,所推拍品均具鉴赏和实用价值,而为了实现实用价值,买家势必要将其带出保税区,而带出保税区则需面临关税,由此,有评论者认为,保税拍卖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