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和《南京夫子庙》
发布时间 2014-01-06 浏览 46565 次
内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幅作品创作的时间是抗战爆发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潘玉良的心情也和国家时局一样,动荡不安。潘玉良遇到潘赞化后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可是她没有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女人那样,过着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而是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艺术之路,把自己完全献给了艺术世界。她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富,却也为自己留下了终生的遗憾。1937年,她再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放弃所有的一切,离开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和亲人,为了艺术的追求,再度赴法学习绘画。透过这幅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她离别之前的内心世界。大凡在一幅作品中,表现相同的人物不会重复出现,但在这幅《南京夫子庙》作品中,我们却看到了两位母与子的形象,一位背着孩子,一位抱着孩子,这不正是作者内心的企盼吗;再看画面中一个高高的男人背影突出在画面正中,从常规构图上,似乎破坏了画面,从美学的角度看也极不协调,那么,对于留法回国后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系教授,同时又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的潘玉良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唯一的解释就是画面中的男子就是改变她命运的潘赞化,这既表明了潘玉良对潘赞化的留恋,也表明了潘赞化在潘玉良心中的位置。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诸多不合常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果走进潘玉良的内心世界,就完全能够理解作为女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她选择的是怎样的一条道路。或许她已经想到了,这一走再也见不到潘赞化,再也不会有自己的孩子,再也不会回来了,母爱的渴望和对潘赞化的依依不舍全都体现在她离别之前创作的这幅《南京夫子庙》作品中,潘玉良借助画笔,把情感留在了画布上。从艺术的角度看,作品很一般,在潘玉良的作品中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她真实的内心情感的写照,这也是潘玉良在祖国创作的最后一幅作品。

潘玉良于1937年冬离开祖国再度赴法,直到1977年在巴黎逝世,再也没有回来过,旅法四十多年,几次提出想要回家看看,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值得宽慰的是,她的作品全部运回了祖国。今天,我们看到她的作品,不由得更加敬佩这位出生卑微,却又才华横溢的女性。她的自强自重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永久的传颂。

潘玉良的作品回到祖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作于1937年的作品《南京夫子庙》也近七十年了,因年代久远,画面有些地方已经剥落,幸喜台湾“李氏文化财保存修复中心”李复长先生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现正在对她的作品进行修复保护,这期间,李先生还特意去了趟南京夫子庙,凭借画面中的记忆,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潘玉良画中的地方。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多少改变,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的原貌,流逝的岁月带走了不尽的沧桑,潘玉良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的画,她的精神,也像这夫子庙一样,就在我们的眼前,留在人们深深的记忆里。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