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谁能识真辨伪?如何分辨真伪?怎样分辨真伪?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谓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重要问题。分歧2012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被称为“腰斩”之年。在市场情绪悲观的大背景下,2013年的春拍在“回调还是回暖”的市场分歧中拉开序幕。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发稿时),2013年中国书画拍卖的总成交额比2012年增长了13.8%。进一步看,春秋两季的总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了23.9%和13.2%。单从数据来看,考虑到中国书画约占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三分之二的现状,似乎完全可以得出市场已经“回暖”的结论。然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复杂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数据说明不了太多问题。美国《纽约时报》曾在2013年下半年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拍后拒付款等乱象进行了系列报道。虽然细节未必完全准确,但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少人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认知和判断。事实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和成交率之所以无法完全真实反映市场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数据本身含有水分。例如,做价、洗钱和拒付款等交易就都包含在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额中,但并不能反映艺术品市场上的真实供求关系,不能作为市场判断的可靠依据。第二,拍品本身质量重要。不少“千万级”和“亿元级”拍品,有时候不太受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甚至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举例来说,即使市场异常低迷,但假如有件确凿无疑的北宋汝窑完整器现身市场,价格过亿也不足为奇。然而,人们并不会因为“天价”出现而认为市场转暖。正是由于这类原因,虽然秋拍已近尾声,成交数据略有回升,但市场分歧丝毫未减。2013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可以说是以分歧始,以分歧终。因为市场分歧明显,观望就成为了很多收藏者和投资者一年多来并且可能还将继续坚持的选择。(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作者 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