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发布时间 2014-01-23 浏览 46105 次
自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干,仅饮一瓢”,而将“石铫”改称为“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据清末旗人震钧《茶说》谈到“器之要者”,当属铫。作为吊在炭火之上的烹煮用具, “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昧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所以,紫砂壶铫取石铫形意而成壶,但已不具烹煮之功,仅作沏泡专用。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的石铫壶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梅花一瓢,东阁招邀”。 石瓢制作大家以清中期杨彭年为上。他所制石瓢有高、中、矮之分;有圈把、提梁之别。并与陈鸿寿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朴茂祥和;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刚劲明快;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浑厚高古。更为经典的是文人雅士有感而发,将诗书画印集于壶身,切水、切茶、切壶型、切感怀。“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爱竹总如教弟子,数番剪削又扶持”等等,充满了人生的况昧。石瓢壶久盛不衰,还在于壶型优势。自编顺口溜为:“下大上小梯形身,利于聚热和发茶;压盖阔口桥形钮,方便提拎清茶渣;三足鼎立壶身扁,安稳摆置好端拿;壶面宽广宜书画,喝茶品壶才为雅。” 又有潘壶,更是超出了紫砂壶壶其身做为“器皿”的意义,不仅成为艺术品,也成为人们期望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晚清,有名仕到宜兴订壶,作为往还交际之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潘壶”。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宜兴简易开壶方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 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为陪葬纫,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为人们所喜爱并收藏把玩。 相对于爱壶的人,另一种朱泥壶也和紫砂壶壶平分秋色。朱泥壶产于潮州枫溪,朱泥壶的塑造技艺是采用古老的手拉方法,运用手指按一块放在自动转盘上的泥,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其成形过程系成型时手指和手臂对泥料的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多姿。而塑造运动之快或慢、沿弧线上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弹,或挺拔秀丽,或节奏鲜明,或韵律柔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潮州手拉壶十分适合潮人茶俗,与潮州茶文化相得益彰,这种合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朱泥壶正如潮人品性:实在、低调、内敛。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