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货”“软道”中的“点”和“线”,主要分布在“老货”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与外部物体相接触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坛、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壶等)的口部和器内弯折处。
相对而言, “点”、“线”分布较宽,“面”分布较集中。明显的,用肉眼可以看见;不明显的,要借助于放大镜。
现在,古陶瓷赝品的制造者当然要在 “软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轻轻敲击、用浆砣或极细的金刚沙纸轻轻擦磨,甚至,还有用牛皮或橡胶皮沾油轻磨的。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 “软道”是有破绽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假“软道”很难做出形态不同的“点”来;所做出的“线”往往是力度、深度相同,长短差不多,呈平行线状态;所做出的“面”极不自然,无深浅之分,无浓淡之别;很难出现“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的自然组合,更难出现“点”、“线”、“面”三者的自然组合。
为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现明显的平行线,现在,有的造假者,采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这种方法留下的痕迹,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是均衡而带规律的。
既然打磨要留下作伪的痕迹,为什么造假者还要去打磨呢?
因为古瓷器的釉面光泽静穆,给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而新瓷器有耀眼的窑光 --浮光--燥光,刺眼,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造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掉窑光的。
做假去窑光的主要方法有:
1、用氢氟酸、高锰酸钾等化学原料涂抹侵蚀,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釉色苍白、干涩,给人一种“木楚楚”的感觉,有时由于清洗不干净,还要留下化学原料的“残渣余孽”,在放大镜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用兽皮或零号砂纸轻轻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必然留下平行线,作伪再高明,也躲不过放大镜。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会变得不正常,有一种感到不对劲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干燥的手抚摩觉得不光滑,有些滞手。
刚刚做假用化学原料和茶水处理过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还会有粘手的感觉;如果,用热水洗洗手,马上用手摸此种器物,极有可能闻到 “酸”味。
“瑕疵”
除 “软道”外,大多数“老货“还难免有各种“瑕疵”。“瑕疵”是古瓷器在烧制过程、使用过程和留存环境中产生的,有的“瑕疵”可以理解为是“软道”在程度上的恶化、深化和表面化、扩大化,是“软道”的质变。 “瑕疵”的具体表现繁多。主要有:
“棕眼”即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生成的小孔。小孔的口部在放大镜下看,酷似火山口,孔内通常是比较脏的,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孔洞,脏的程度和状态是不一样的。而人为制作的假“棕眼”,小孔口部就显得整齐和干净。
“斑点”即釉面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土和釉药不纯洁,存在多种矿物质或其它化学物质因而出现的的大小不同的斑点。“老货”的斑点颜色通常比较深沉,而且偏黄。仿品的斑点是人为的、有意造成的,往往颜色偏浅,显黑褐色,形状也不自然。
“缩釉”或“漏釉”即“老货”在施釉或烧制过程中,由于胎面有油污或釉汁太浓等原因,使釉面出现局部露胎无釉的现象。“老货”因缩釉或漏釉所露出的胎面应该比较脏,而且脏得比较深沉,好象深入到了胎骨一样。
“粘砂”即指釉面遗落的窑灰,或因垫烧粘结在器底上的砂粒。一般多见于器足。“老货”的粘砂在器底的分布不均匀,粘结程度也不一样。新货的粘砂往往色调偏深,集合坚硬、板结,分布不自然。有的粘砂使用了化学粘胶,如果用火烧,可闻到胶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