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是养胃、养眼、养心的茶具
发布时间 2014-02-10 浏览 46892 次
是说它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但是又不漏水。这一点非常重要。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一双真皮手套,你就是戴上一 天,也不会出手汗。但如果是人造革的,半天戴下来,手套里面就会变得湿漉漉的。因为人造革这种材质,不具有“透而不漏”的特点。而用“透而不漏”的紫砂壶泥 制成的茶壶,则具有抗馊防腐的功能。 据说,这个奇妙的功能,是被一个老木匠率先发 现的。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老木匠,在承建一座庙宇的时候,将他随身携带的紫砂壶壶遗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了。工程结束了,脚手架也拆除了,老木匠这才想起。于 是,他想了许多办法,花了几天时间,好不容易才爬上了藏经楼的大梁,取回了那把紫砂壶壶。但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壶里的水居然还没馊。当时正值盛夏,不要说几 天了,就是一天,茶汤也会变质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紫砂壶壶具有“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的神奇功能了。 第三是变色韬光。制作紫砂壶壶的泥料,俗称“五 色土”。许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制成的砂壶,是具有灵性的。在烧制的过程中,紫砂壶泥会随着炉温的升高,不停地改变颜色。正如清代吴梅鼎所言:“瑰琦之窑 变,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壶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改变颜色。一把紫砂壶壶,只要你精心养育,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地变光、变色,最终变得“润如古玉、光可 鉴人”,给收藏者、使用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正因为紫砂壶壶具有发味留香、抗馊防腐、变色韬 光之三妙,清代的名流李渔,在《杂说》一文中才会写下这样的评语:“茗注(茶壶),莫妙于砂(没有比紫砂壶壶更奇妙的了)。壶之精者(最金贵的壶),莫过于 阳羡(今宜兴)。是人皆知矣。”普天下的紫砂壶壶,大多产于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江苏省宜兴市的丁蜀镇。那个富足的江南小镇,坐落在丁山与蜀山之间,由此而得 名。自从宋代以来,那里就是一个“家家制坯、户户捶泥”的陶艺世界了。丁蜀镇上的人,依照古人的说法,“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意思是说,吃的穿的全 都仰仗制陶的手艺了。600多年来,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在那儿悠闲地琢磨着、默默地传承着、努力地光大着秘不示人的制壶绝技。 制作紫砂壶壶的原料,并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 种坚硬的、稀有的矿石。那种矿石,世上哪儿都没有,只有丁蜀镇不周茶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周边的山洞里面有,自古享有“泥中金”、“矿中宝”的美誉。曾经有过外地人,包括一些日本 人,试图用自己家乡的泥土来制作紫砂壶壶,结果都失败了。那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风化、粉碎后形成的紫砂壶泥具有排列有序、密度极高的气孔,而这些神秘的气孔, 恰是保证紫砂壶壶拥有多种奇妙功能的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族群。俗话说:“开 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话还有另一个版本,叫作:“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说“七件事”,还是谈“七件宝”,总归离不开个“茶” 字。许多老茶客认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乾隆皇帝嗜茶如命,甚至开过这样的金口:“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常言说得好:“好马 配好鞍,好茶配好壶。”在盛产好茶的中国,对于爱喝好茶的中国人来说,拥有一把好茶壶,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审美的角度看——紫砂壶壶是养眼、养心的艺术品。 宜兴的紫砂壶陶艺,产生于宋代,成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较之于其他的手工技艺,紫砂壶陶 艺最鲜明的特征是:它采用一种稀有的、神奇的泥料,不借助任何模具,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徒手创制茶具。这种独特的手工技艺催生的结果必然是:每一把壶都 是独一无二的。大量的文史资料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如苏东坡、郑板桥、李笠翁、董其昌等,都是爱茶之人。许许多多的达官政要,如乾隆皇帝弘历、 两江总督张之洞、民国主席林森、考试院长于右任等,也都是爱壶之人。要说当代的爱壶之人,那可就没法说了。我只能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为什么许多人 都爱紫砂壶壶呢?我的体会是:如果你以壶为友,你的性情可以得到陶冶,人品可以得到修炼。如果你以壶为友,你的精神可以得到升华、心灵可以得到抚慰。紫砂壶壶 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可以将你喜欢的诗句、书法、绘画、印章附作在上面。一把有文化的紫砂壶壶,可以给你的心灵以慰藉。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