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汉字是谁创造的?有什
下一主题:王凤仪王善人的善恶观
“亦”字甲骨文的写法是在“大”字中间的两边各加一个点【甲骨文(亦)】,《说文解字》说:“人之臂‘亦’也,从大,像肋腋之形。”从字形上看也很清楚,是站着的一个人,张开两臂,两臂下各有一个点,表示这里就是腋下,所以“亦”字的本义就是“腋”。但后来“亦”字因为读音关系,被假借为副词用了(当“也”讲),所以只好另外造个“腋”字取代了“亦”字的本义。而当“也”讲的“亦”也就永借不还了。
“自”字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甲骨文(鼻)】,所以《说文解字》说:“鼻也。像鼻形。”这话是对的。“自”字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于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形声字“鼻”。而“自”字以后再不当“鼻子”讲了,也就只用其假借义了。
“骄”字是从“马”声“乔”的形声字。在《说文》里说:“马高六尺为骄。”这就是“骄”字的本义。后来因为读音相同,就把“骄”字借过来,当“骄傲”的“骄”用了,所以现在就只用其假借义了。此后,也很少有人知道六尺高的马才叫“骄”了。
假借法的出现,完全废掉了汉字的表意性,这对后世用同音以代替压缩汉字的字数有很大的启示。这里需要再说明两点:第一,假借字在上古时代普遍使用,这与当时的字少有关。在甲骨契文和钟鼎铭文中很多都是假借字,这对后世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很大困难。第二,“本无其字”就能出现假借,但有时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也出现假借。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古有假借现象,我们现在就去随便假借。要知道文字有广泛的社会性,如果我们任意乱借(实为写别字),只能损害文字的健康,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通过以上对“六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书”是后世人对文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并不是先有“六书”,然后再根据“六书”来造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