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刻于一体。
紫砂壶陶的虚怀若谷的文化内涵,是由一批各个时代的
紫砂壶艺人造就的。
紫砂壶陶刻装饰紧密结合形制,永不褪色,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紫砂壶陶装饰有镶金丝、银丝、泥绘、色绘、绞泥、贴花、浮雕、缕雕、陶刻等。
紫砂壶陶刻是独特的工艺手法,它的特点是用刀来写字,把图画与书法以各种刀法刻画得栩栩如生传神于
紫砂壶陶上,他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使之出现今天的盛世陶文化。在研究
紫砂壶陶文化的同时,必须研究其陶上的装饰文化。从而使
紫砂壶工艺与书画艺术结合,提高它的实用性、观赏性和它的收藏价值。陶刻的工艺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书画功底;二是刀法功底。
紫砂壶陶刻,是用钢刀或竹刀在
紫砂壶作品上以刀代笔,刻写文字或图画的技法。钢刀应用于在较干的坯体上刻写。制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及艺术素养,并且需要有双刀正入法的熟练基础,有扎实的运刀技巧。竹刀在坯体未干时就刻写,有称之为“湿刻”。
紫砂壶陶刻技法可分为“写刻(印刻)”和“空刻”两种。写刻(印刻)是指用毛笔先在坯体上或书或画,然后再用刀刻空刻,则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必须胸有成竹,意在刀先,未落刀时,构思布局已成,下刀准确而洗练,全神贯注,一气呵成,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干净利落,一刀起落都必须注意笔画的起势收势,胆大心细。这样刻出来的作品方能从刀中见神采,刀下见神韵。这种刻法,刀痕明显,锋芒毕露,气势磅礴,奔放雄浑,犹如书法中的狂草,画中之写意,刚劲挺秀,回味无穷。宜兴
紫砂壶工艺美术集造型、书法、绘画和雕刻等艺术于一身,已经成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高文化艺术水准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从一般的日用陶瓷到具有美学价值的高雅艺术品,再到成为一种富有民族精神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刻艺术始终如诗人般洒脱、哲人般淡然。
紫砂壶陶艺在造型上十分丰富,工艺制作上非常精致,在陶刻装饰方面也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较高的艺术水准。“洪尚紫陶轩”的创办人陆洪尚先生自512995 年从石家庄正定育春美术学校国画系毕业后就一直从事着
紫砂壶陶刻与制壶的工作,先后曾得到著名书法家潘汉迟、段玉鹏、刘元珠,以及知名画家陈金言、马爱州等的指点,其作品精雕细刻,雕砂细而匀称。此外,陆老先生自创的十二生肖系列、“龙凤呈详”、“梅兰竹菊”、“百寿百福”等,砂陶兴开设职班。完美地将书画艺术与
紫砂壶技艺有机结合,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紫砂壶坭制成坯,易于刻画。捻管转刀法最适宜在
紫砂壶上表现书画,能保持
紫砂壶古朴、典雅、清逸的风格;能体现
紫砂壶醇厚、朴素,隽永的意味。因此,薄刃、快口、尖刀的捻管转刀是最具
紫砂壶陶刻特点的而区别于其他材质雕刻工具与技法。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余于白下获一
紫砂壶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的记载,由此说明早在元代
紫砂壶器的初创时期,就已有艺人在
紫砂壶器上进行陶刻了。
紫砂壶陶刻与坯体制作的造型设计是分不开的,陶刻的装饰作用远远超过了其装饰的本能。
紫砂壶陶刻形成优良的传统和强烈的艺术风格,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宜兴
紫砂壶陶以素面素心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天然材质所蕴含的纯朴、典雅、精致、含蓄的肌理之美,当然也有不少艺人在
紫砂壶陶表面进行装饰,以提高不同人群对它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观赏性。
紫砂壶陶刻,这是所有装饰中最具代表性和独创性的技艺手法,是将诗文、金石、书法、绘画以及篆刻诸多艺术在
紫砂壶器上的结合和运用,蕴含着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陶刻作为
紫砂壶陶装饰的主流,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青睐和推崇。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和觉悟,逐步形成了书画陶刻和
紫砂壶造型艺术浑为一体的风格,趋向厚重端庄。发展至今,更具时代风貌的陶刻艺术日臻完美,以立意新颖、章法错落表现的精品屡见不鲜,构成陶瓷行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紫砂壶陶刻艺术是
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姐妹花,而且在
紫砂壶艺术形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陪伴着
紫砂壶壶艺一起共同走过了漫长的数百年,今天,我们探讨
紫砂壶陶刻艺术的创作基础,充分认识和发挥
紫砂壶陶刻艺术的作用,对
紫砂壶紫砂壶壶展即将在长举行。村里的
紫砂壶课。业的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紫砂壶行业把从事陶刻工艺的人称作“刻字先生”。自古以来,“刻字先生”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他们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工艺基础。流畅自如的刀功,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都需要在”刻字先生“的反复苦练才能达到。一个优秀的陶刻家不是光会刻字、描画就可安身立命了;一个没有读过书、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是不可能胜任这一工作的。而且即使你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没有陶刻的专业技能,还是不能从事这一工作。若想在陶刻艺术上有一番作为,不但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艺术性,还要有较好的篆刻技艺,更要对壶艺、制作、泥料有着精深的研究,只有全面发展,才可在陶刻上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