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陶瓷商业修复无标准
陶瓷商业修复的过程与博物馆展览修复一样,都要经过清洗、拼对、粘接、配补、加固、打底子、作色、仿釉、作旧等过程,但是这里面隐藏了一个打磨的过程。考古修复和博物馆展览修复都要求在修复过程中是无损伤修复,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而陶瓷商业修复则没一个固定的标准。在陶瓷商业修复中,如修复水平不到,则不利于展览交易,如修过了,则很容易修旧如新,破坏文物。目前社会上的修复还是以博物馆展览修复的为多。虽够不上商业修复的标准,但还基本上还原了陶瓷的本来面目,也不会对陶瓷有太大的损伤。所以,如果不是为了交易,陶瓷商业修复还是可以用高水平的博物馆展览修复来代替的。就如2005年首都博物馆修复的上百件文物,修复水平之高,可以说件件都够得上真正的商业修复。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热修复”,他们凭借高超的制瓷技术,对陶瓷进行再造修复。他们大多对原器物进行大面积的损伤,通过接胎、接底,补胎、补釉、重新做彩和作旧来进行修复。这样的修复可以达到商业交易的目的,但要求对陶瓷进行回炉重烧,进行火的洗炼,已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原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已不复存在,这就等于重新烧制了一件陶瓷。如果修复后的陶瓷进入拍卖场或市场交易,我们将很难对其进行鉴定,这样不仅助长了作假的风气,同时也使原本就混乱的艺术品市场雪上加霜。因此,作为收藏者应坚决反对这种高仿式修复。
问题四:修复材料的时间限制
目前的修复材料一般都是化工材料,有一定的应用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就会分解、变色。一般情况下,客户希望修复具有永久性,而运用目前的材料只可以维持10年左右。其中运用不用加热的修复材料,最佳的状态只有两年,运用加热的修复材料也只有5年左右,这远远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因此,在新材料上的开发上是目前陶瓷修复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问题五:修复过程的不透明性
在陶瓷长达几个月的修复中,收藏者不可能天天看着修复师怎么修,修复师也不可能让你看。因此,在修复师的独立修复中,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运用不可逆修复材料,给下次修复带来困难;第二、粘接不牢或不平影响后期制作;第三、配补是相对较易的一步,但曾出现过有的修复师为了便于修复,而丢弃原件碎片,而进行大面积配补。第四、修复的好坏就在于打磨上面。目前的打磨一般是用砂纸或打磨机进行打磨,尽可能面积小的进行打磨。但也有一些水平低下的修复师,因粘接不平而用钢锉锉去多余部分。第五、陶瓷的底色、釉色仿得不到位造成变色改变原器风格,直接影响视觉效果。
问题六:修复的价格
目前古陶瓷修复的价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主要是根据古陶瓷自身的价值和修复难度来定。像冲线、崩口、炸肚等收费相对较低,而一些破损得相当厉害或工艺相对复杂的,收费就要贵不少。首都博物馆曾将镇馆之物元青花凤首扁壶以3.8万元的修复价格委托上海博物馆蒋道银处修复。若是私人修复,此修复费用要在十万元左右。
虽说这些修复师的修复价格较高,但对于收藏者来说,只要自己觉得值,有必要修,有价值修,就可以修。况且修复后陶瓷的价格在残片价格的数倍以上,也就是说,在这数倍价值的增长过程中是由陶瓷修复师来完成的。
问题七:相关法律问题
由于关于陶瓷商业修复相关法律的不完备,因此关于修复的官司也是不断的。曾出现过在修复过程中对陶瓷的残片偷梁换柱,大面积的损坏器物,修复达不到客户标准,修复后重损等问题,一时间修复市场乌烟瘴气。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纠纷,许多水平较高的修复专家已不再为私人修复陶瓷,特别是博物馆的一些陶瓷修复专家。即使要修,也只为那些陶瓷来路清的私人客户修,而且要在修复之前签订协议。
其实每位修复专家都有自己的习惯,南京博物院的王勉老师在为私人修复时为自己定下了以下标准:客户手中的陶瓷来路要清;决不为不可修复和不可修的陶瓷进行修复(不可修复是指此陶瓷修复完整后也没有多大价值,不值钱的和假的文物;不可修是指器物已残损的很厉害或者缺损的较多,已无法修复或不值得修复。);只要是别的修复师修复过的器物自己坚决不修;必要时还要签订陶瓷修复协议。
现如今,在修复人材良莠不齐之时,如果要修复陶瓷还是要找那些技术好、信誉好、原则性强、有经验的陶瓷修复师,必要时要和修复师签订陶瓷修复协议。虽然这些专家的修复价格偏高,但对于一件真正好的艺术品来说,这远远比不上其修复好后的价值,如果贪图便宜,等陶瓷修坏了,再想挽回,那就会因小失大,使瓷器身价大跌。
总之,陶瓷修复也可以说是一种投资,关键在于选对陶瓷修复专家。但由于目前陶瓷修复的专家较少,因此,从长远来看,陶瓷修复的队伍应该加强,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的保护先人的文化遗产,使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