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鉴定述要
发布时间 2014-02-21 浏览 51823 次
仍不免有孔壁过直生硬的感觉。良渚玉璧、玉钺的孔壁较少有修治抛磨,所以孔壁内常留有较明显的同心圆旋痕,而错缝形成的台面上也常有钻沟槽。仿制品为了达到真品的效果,对钻孔常要加以修治,所以孔壁多光滑,不见旋痕。

  三

  仿制品的器型,几乎涵括了良渚玉器的所有种类,但为了投市场之好牟取高利,仿制者常选制有精美纹饰者,如琮、镯、三叉形饰、璜、冠状饰、钺端尾饰、在《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中寻到母型,但也有别出心裁的,笔者在杭州文物市场上就曾见到过三角形的玉琮。

  仿制品的纹饰内容也多来源于《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以及文物考古杂志上发表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图片和线图。虽不排除个别仿制者从盗掘者手中购进真品后依样仿制,但多数仿制者是没有过仔细观察真品的可能,所以不明底细将纹饰张冠李戴的也不少。例如良渚玉璧,目前的发掘品上都不见浅浮雕与阴线刻划相结合的神人兽面纹饰。极个别的传世品上有细阴线刻划的鸟纹图案,鸟纹图案线条极浅细。但仿制者为了牟利,常在玉璧表面施刻浅浮雕的神人兽面纹饰,画蛇添足,反倒让人一目了然是赝品。由于良渚玉器的发掘品深藏库房和展柜内,一般人难有用放大镜观察细部的机会,而照片线图是不能全面体现出纹饰的细部特征和琢刻工艺的,所以仿制品在纹饰方面也有不少漏洞。首先是工艺方面的,良渚时代,玉器纹饰的刻划一般认为是使用了硬度较大的石质刀具或鲨鱼牙齿,浅浮雕则还需借助于石英砂等中介物来完成,而现代仿品则以合金刚刀和钢锉为工具。工具的不同,必然在玉器纹饰琢刻过程中留下不同的细部特征。良渚时代,工具跟玉料的硬度相差不大,精细繁缛的纹饰实际上是费了许多功夫慢慢蹭划出来的,这种蹭划方法无法刻出长线条,深浅也不能一致。直线尚可平滑,弧形线条就扭曲明显,容易跑位。用放大镜观察,良渚玉器上的阴线系反复蹭划,断断续续细若游丝,线条边缘崩缺似锯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仿制品玉料硬度低,金刚石刀可轻易地在玉料表面刻划出阴线,所以尽管有的仿制品在仿制时有意模仿良渚玉器上反复蹭划断断续续的阴刻线,但总是似是而非。

  仿制品纹饰依图录或线图琢刻,其表现手法及组合大谬者较少,但从纹饰的整体构图来看,尤其是那些琢刻了繁缛的神人兽面纹“神徽”的仿制品,总不如真品自然流畅,有的细总纹饰密集,显得仓促拥挤;而有的细部却又纹饰疏朗,显得空旷无理,很少能有真品构图上的神韵。同时,纹饰细部也常有漏洞可举,如象征神人羽冠的凸棱上的阴刻弦纹,真品刻划后碾磨细致,弦纹凹底部较圆润。凹凸线条的宽度也大致相等。而仿制品的阴刻底部常成尖锐的角度,给人以生硬之感。又如重环眼的钻磨,真品多数较浅,有的眼睛经后期抛磨后已半隐半现,但也有个别真品的眼钻得较深,而仿制品中的重环眼都较浅。

  除了质料,制作工艺、造型和纹饰方面的差别,仿制品在后期制作上也有漏洞。如染色做旧仿沁是仿制品能否以假乱真的关键,也是各玉器作坊主秘不宣人的绝招,但这样获得的颜色、光泽都是无法跟真品相比的。有的仿制者还有意将器物打残后再修复,冒充出土品,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良渚玉器种类庞杂,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仿制者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仿制的特点,就不难明辨真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